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以“制度建設”替代“GDP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0-08-12 08:07:10  


 
制度建設不敵GDP主義

  改革開放早期,GDP主義顯現出其必要性來。毛澤東搞的是貧窮社會主義,雖然國家生產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夠提供最基本的社會福利和公平,但是大部分仍然生活在貧困狀態。要改變這個局面,首先就要發展經濟。如果說在其他制度改革方面,社會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那麼發展經濟則是當時中國社會的高度共識。從早期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到“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小康社會”,GDP主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也應當指出的是,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改革者曾經努力進行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設,例如1980年代中期之後的政治改革,和1990年代大規模的基本市場制度建設。

  問題在於,改革開放並沒有改革近代以來的GDP主義,仍然把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而把制度建設放在次要甚至可有可無的位置。在這樣一種改革思維構架內,各方把GDP主義推向了一個極端,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些年來的GDP主義是近代以來最制度化,因為它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黨政官員的評介指標的核心標準。這在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也為了應付制度壓力,各地方之間、官員之間紛紛競爭GDP,為了增長而增長,為了追求GDP,什麼方法都可使用。這不僅導致了GDP中間包含著很多虛假成分,更為重要的是,各級官員為了GDP而不惜犧牲和破壞已有的社會制度。不難發現,從1990年代末期以來,每一波高速GDP增長都是以破壞社會基礎為代價的。醫療衛生、教育、房地產等社會領域,都已經成為中國的暴富領域,成為GDP增長的來源。

  有關部門對破壞社會而得來的GDP的有害性也是有認識的。近年來不斷有政策出台來限制單純的GDP追求,但是GDP的核心地位並沒有絲毫改變。構建現代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應屬當前中國最重要的制度建設議題之一。為此,社會政策的改革也在進行,但沒有一項社會政策改革的力度,是能夠與追求GDP的巨大動力相比擬的。尤其是當制度建設與GDP主義的政策目標激烈衝突情況下,制度建設就常常會被無情撂在一邊,甚至成為GDP主義泛濫的區域,例如停滯不前的公共住房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進程遲緩的社會制度的建設,遠遠彌補不了GDP主義對現存制度和社會的破壞。制度建設在GDP主義面前敗下陣來,這是中國社會不穩定的主要根源,也是阻礙中國成為真正大國的根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