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式“貧民富翁”為何難產

http://www.CRNTT.com   2010-08-25 11:12:49  


 
  這表現在:第一,新的階層邊界開始形成,其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居住區的分化;第二,階層內部認同,特別是上等階層的身份認同開始出現;第三,階層之間的流動減少,以及與此響應的,階層的自我再生產現象,即所謂的“富二代”“窮二代”現象的出現。在這種情形下,一方面是“龍生龍,鳳生風”,一方面是“雞窩裡飛不出金鳳凰”;在這種情形下,歌手聲情並茂地唱給“下崗”工人的“只不過是重頭再來”在失業者們聽來就顯得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對於那些一無資本、二無學歷、三無權力、四無“關係”的底層成員來說,從頭再來談何容易!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已成為在社會競技場上被淘汰出局的一群,他們生活在一個與中上層階層完全不同的社會世界中。這種現象,社會學者孫立平先生也曾將其稱為“斷裂”。

  為什麼社會結構會出現這種“斷裂”?為什麼當年那些底層崛起、草根創業的傳奇今天再難出現?有兩個原因特別值得重視。

  第一個原因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趨勢有關,即隨著社會經濟本身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並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人們進入市場、進入社會經濟競技場的門檻已變得越來越高。這種門檻的提高既表現在資本上,也表現在知識文化上。當年的魯冠球們可以憑4000元錢的資金起家,甚至完全白手起家,這在今天聽來就像是天方夜談;當年的無知者可以憑無畏的精神打出一片天下,並且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邊幹邊學,從而變無知為有知,而今天那些無知者的無畏舉動恐怕只能贏得頭破血流,如若一開始沒有必要的知識積累、文憑學歷,社會根本就不給你所謂邊幹邊學的機會。

  第二個原因則與我國各類資本的集中化、壟斷化趨勢有關。正如筆者在一篇短論中引證孫立平的觀點所指出的,在我們這裡,由於經濟資本(財富)、政治資本(權力)、文化資本(教育文憑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交換乃至聯姻,從而形成了一種總體性資本,或者說全能性資本。由於這種全能性資本過多地壟斷、操控了社會資源,從而限制、剝奪了社會中下層、特別是底層對社會資源的占有分享,由此造成了“贏家通吃”、“貧者通貧”的社會現象。這樣,一方面是進入社會經濟競技場的各種資本門檻越來越高,一方面則是社會底層分享獲得各類資本的機會越來越小,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旦你落入了社會底層,你就成為很難翻身的“鹹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