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馬立誠:自由主義在中國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10-23 08:38:32  


 

  嚴複給中國帶來自由的經典定義:“人生而自由,他可以做任何他願意做的事情,但是必須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界限。”嚴複高度評價個體自由的價值,特別看重言論自由。他還強調實證方法和經驗論,推崇西方立憲民主制度,倡導“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 

  不過,嚴複在自由之上又加上了國家富強的目的。他說,人民有了自由,國家才會富強。於是,國家富強成了第一位的東西,自由成了第二位。自由到底是一種工具還是一種價值?在二者必擇其一的時候,有些人就選擇了工具而放棄價值,這就在自由主義問題上導致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長期的緊張和衝突。 

  敏銳的嚴複,看到了自由主義與傳統中國文化的衝突。他一針見血地說:“自由一言,真中國歷古聖賢之所深畏,而從未嘗立以為教也。”除嚴複之外,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40年代,鄭觀應、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蔡元培、胡適、陳獨秀、魯迅、周作人、丁文江、梁實秋、羅隆基、儲安平、殷海光等人,從不同角度為推動自由主義發展做出了努力。 

  1949年,大規模革命切斷了自由主義思潮的進路,自由主義歸於沉寂。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思想解放大潮興起,自由主義久旱逢甘霖。蕭功秦說:“自由主義是伴隨著中國知識界對極‘左’時代文化專制主義的批判與反思出現的,自由主義與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步產生。”這話不錯。“文革”慘劇之後,社會各界對個人價值和權利的迫切呼喚,昭示了自由主義思潮長期冬眠之後的復甦。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在80年代反覆開展“反自由化”運動的壓力下,當時社會上沒有人明確舉起“自由主義”的旗幟,自由主義思潮在壓力下萌芽潛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大學開展的人大代表競選活動和生存了一年多的西單牆大字報,較多地表達了自由主義的呼聲。 

  儘管如此,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思想與自由主義思潮仍然有一段蜜月期。當時,雙方有共同的階段性目標:打破個人崇拜,衝決思想禁錮,擴展個人自由,呼喚民主法治。當時最響亮的口號是“思想解放”,這也是當時大多數中國人的共識。但在這個口號下面,實際上涵蓋了各種不同的主張。自由主義思潮認為,思想解放的目標是實現自由、人權、民主,最終建立憲政民主國家。 

  80年代,圍繞 “清污”、“反自由化”等問題,鄧小平思想與自由主義逐漸產生分歧,但二者仍然共同致力於擴展私營經濟,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推動中國融入世界。其後,在政治改革等問題上,鄧小平思想與自由主義漸行漸遠,自由主義思潮逐漸遭到擠壓,被邊緣化。

  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自由主義主張遭受嚴厲批判,陷入低穀。在低穀中,知識界對於“畢其功於一役”的激進自由主義思潮進行了反思,認識到中國政治改革的長期性和漸進性。理性溫和的自由主義漸漸上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