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實現“大國大外交”幾個條件

http://www.CRNTT.com   2010-10-26 10:50:54  


 
  大國大外交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外交是考量一個社會是否理性的最好案例。很顯然,中國社會的一些人仍然缺乏理性。一旦某一個事件發生,一些人就會喜怒哀樂,無窮發洩。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仍然缺乏理性民族主義,但有太多的義和拳主義,動不動就要打打殺殺。這裡就要反思愛國主義教育運動。

  愛國主義非常重要,它意在培養民眾的國家認同感和國家利益感。從這個角度看,愛國主義教育運動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這場運動激發出了人們對國家的熱情和激情,但並沒有促使人們對國家利益,和追求國家利益方法的理性思考。民族主義的確崛起了,但理性還是缺失。民族主義的最終目標是要把國家利益最大化,但仍然處於一種情緒化層面的中國民族主義,往往使得國家很難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在一些場合反而是國家利益的最小化。隨著社會的開放,中國社會對外交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要反思教育和培養理性精神,越來越成為中國大外交的一個社會條件。

從對外關係到國際關係

  那麼,公共外交呢?公共外交在中國似乎變得越來越顯現和重要。的確,中國外交如果僅僅靠領導人或者職業外交家,很難全面“走出去”,公共外交可以成為“大外交”格局的一部分。公共外交的設想很不錯,但在實施過程中有太多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說是為了公共外交,倒不如說是各方為了分割一塊巨大的經濟利益。無論是媒體還是教育機構,公共外交的設計很差,野心過大,能力不足。公共外交不是群眾運動,運動式的公共外交不但爭取不了人們期待中的軟力量,反而會產生很多“負”力量。外交是一門專業,公共外交也是如此。沒有專業精神和能力的公共外交不足以“增大”中國的外交,而是相反。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社會缺乏專業能力,而是說,在現行設計的公共外交體制下,體現不出來這種所需要的職業精神和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要實現從對外關係到國際關係的轉型。對外關係每一個國家都有,但國際關係則不然。對外關係只考慮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國家的關係,而國際關係則必須把自身置於整個國際關係的構架內來考慮自己的利益。任何一個大國如果希望有大外交,那麼就必須超越對外關係,具有國際關係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