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沒有“親中” 台灣經濟出路在哪

http://www.CRNTT.com   2010-11-12 10:58:48  


大陸是台灣順差的最大來源
  中評社台北11月12日訊/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黃瑞明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沒有“親中”台灣經濟出路在哪?”作者表示:“我們對大陸的依存度這麼高,沒有那些‘親中’人士,台灣的經濟出路在哪裡呢?他口口聲聲痛恨中國,經濟上不‘親中’的替代方案究竟是什麼?李登輝時代搞過‘南進政策’,也夢想開拓中美洲市場,最後都無疾而終。號稱無所不知的他總可以對所有‘愛台灣’的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靠當名嘴買豪宅的)指點迷津吧?”文章內容如下:

  我曾經認真聽過鄭弘儀的節目,那是十幾年前的事了。趙少康競選台北市長失利,轉進媒體界,成立了News98電台。鄭負責主持“財經起床號”,每天早上七點就精神抖擻地報告最新市場信息。當時的他就像今天的謝金河一樣,只談財經不論政治。有一次他提到對岸的快速發展時舉了一個例子,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大陸的地方官員都是每天二十四小時全天待命,台商有事隨時可以打通手機找人。鄭的口氣明顯地是佩服如此的高效能辦事,我當時對這種近乎天真的樂觀卻不以為然:官員這麼積極,台商能不送紅包嗎?

  光陰似箭,當年的他早已是“反中”的急先鋒。每個人都有權改變立場,鄭弘儀當然也不例外。但是,身為“親中”的過來人,對於不同意見的人動輒扣上“親中”的大帽子,不嫌太超過了嗎?

  今天的“親中”人士形形色色,有人因為文化感情,但是更多的則是基於經濟理性:大陸的經濟規模這麼大,“反中”的結果只會讓台灣畫地自限而已。《經濟學人》雜誌在最近刊登了一篇分析,標題是“中國真是不可缺少的經濟體嗎?”裡面質疑這個國家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或許被誇大了。它指出許多國家(或地區)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比重固然居高不下,但是換算成國民生產毛額(GDP),其實都不高。歐盟的比例是○.七%,美國只有○.五%。舉世各國之中,比重超過十%的僅有兩個:韓國是十.四%,台灣更以十四.三%獨占鰲頭。換句話說,台灣人民所創造的財富之中,七分之一要靠對岸的進口!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說中國不重要,但是台灣行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