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安全需要多元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3 11:02:41  


圖表:中俄原油管道投入商業運營 新華社發
  中評社北京1月3日訊/據媒體報道,1月1日5時48分,中俄原油管道投入運行,俄羅斯的原油開始進入中方境內位於漠河縣興安鎮的首站儲油罐內,標誌著中國東北方向的原油進口戰略要道貫通,每年1500萬噸、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輸油合同開始履行。南方網今日刊發社論“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安全需要多元化”,文章內容如下:
 
  2011年第一天的清晨,隨著俄羅斯方面開啟通往中國的供油閥門,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運行,俄羅斯的原油開始進入中方境內位於黑龍江漠河縣興安鎮的首站儲油罐內,標誌著中國東北方向的原油進口戰略要道貫通,每年1500萬噸、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輸油合同開始履行。

  這條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阿穆爾州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穿越中國邊境,止於大慶末站,全長近1000公里,設計年輸油量1500萬噸,最大年輸油量3000萬噸。根據之前的規劃,這應該就是設計總長為4100公里、建設周期為4年的所謂“泰納線”率先開通的中國支線。“泰納線”起自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泰舍特,途經貝加爾湖北部,然後沿著貝加爾—阿穆爾大鐵路和中俄邊境地區,一直通往俄羅斯的遠東港口納霍德卡,可以同時向中國和日本兩個當今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經濟大國供應原油。

  中俄輸油管道的如期開通,對兩國來說無疑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一方面,俄羅斯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過去10多年來其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及其價格的迅速上漲。然而,以往俄羅斯(前蘇聯)油氣出口的對象主要是歐洲國家。相對而言,這些成熟國家的需求幾無增長空間,加之近年來俄羅斯與輸歐原油管道必須經過的烏克蘭政治關係緊張,對俄羅斯傳統油氣戰略構成了潛在的不確定性。中國是當今世界上經濟增長最為迅速的新興經濟體,擁有龐大的市場潛力,“向東看”將為俄羅斯的油氣工業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撐。

  而在另一方面,眼下中國已是全球能源第一消耗國、原油第二大進口國,目前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而且可以預計,隨著經濟的迅猛增長,中國對於國外能源和資源的需求將與日俱增。

  長期以來,中國的原油進口一直主要依賴政治軍事局勢相當不穩定的中東地區,特別是沙特和伊朗,國際反恐戰爭的爆發以及伊朗核危機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難以預料的風險。儘管新世紀頭10年中國加快了與非洲國家的資源合作,但這些地區的局勢很多也不穩定。且無論是中東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原油,都需要經過漫長水路才能抵達中國東南沿海港口,耗時耗力,且受到印度洋和南海不穩定局勢影響的可能性正在日益加大。相比之下,俄羅斯與中國政治關係友好穩定,兩國一望無際的接壤邊境可以保證來自俄羅斯的原油直接進入中國北方內陸腹地。從目前開通的中俄原油管道輸入中國的原油,達到了中國一年進口原油總量的7%-8%,這是一顆不小的定心丸。

  因此,新年伊始的這個事件,是“金磚四國”中的兩個成員之間的一次有助於雙方的原油貿易多元化的成功合作。

  然而,事實上,從一開始的“安大線”到後來的“安納線”,再到最後的“泰納線”,要不是俄羅斯的東方輸油計劃一變再變,我們根本用不著等到今天就能用上來自俄羅斯的石油。這裡面既有中日之間的利益博弈,又有貝加爾湖的環保因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俄羅斯人的辦事作風。但僅從這一點看,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安全所需要的多元化,應該遠遠超出這種兩國合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