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應更注重通脹的中長期結構性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1-01-23 09:37:01  


中國的通脹成因更多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它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內部的深層次問題。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訊/當前政府把宏觀調控的重心放在了抗通脹上,從“全力以赴保增長到全力以赴抗通脹”。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抗通脹,既要關注眼前又要惠及長遠,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關鍵是要通過結構調整將中國經濟內部的“虛火”降下來,否則一味緊縮,很可能傷及經濟,抗通脹的成本也將十分高昂。

  文章稱,中國正處於一個通脹大周期中,而目前通脹的成因極為複雜,不僅僅是短期因素,更不能把中國的通脹問題完全歸結於貨幣超發和輸入性因素。

  一些觀點認為,貨幣超發是主因。的確,中國貨幣超發是不爭的事實,2010年M2達72.58萬億元,同比增長19.7%,M1的餘額26.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2%,這兩個數據若與美國同比,大體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21倍和2.13倍。而同期中國的GDP總量,大約只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這說明中國貨幣支持經濟發展的效率太低了。在中國整體金融市場發展滯後,蓄水池有限的情況下,這麼多的流動性,自然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衝擊。

  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本輪通脹主要是由於輸入性通脹造成的。美聯儲再度量化寬鬆政策是最大的外部因素。在全球經濟復甦節奏很不一致的大背景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持續釋放貨幣,美元作為“新興”套息交易工具橫行於各類資產中,全球經濟顯然還沒有恢復到危機前水平,而黃金、銅等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卻創出新高,這直接傳導到中國國內的資源價格和CPI上。

  文章分析,中國的通脹成因更多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它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內部的深層次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