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加快中高級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進程

http://www.CRNTT.com   2011-01-28 08:55:55  


 
  三是由於大量流動性的注入,中國將面臨相當大的包括商品和資產價格在內的通脹壓力。從內在邏輯上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可能經歷三個階段,即私人債務危機、主權債務危機和全球貨幣體系危機。目前正處在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過渡之中。美國等具有全球儲備、交易貨幣發行權的國家,為了緩解本國危機、刺激需求,實行低利率、零利率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後果之一就是對新興經濟體形成巨大的通脹壓力。從國內看,近年來形成的巨額信貸資金消化也需要較長時間。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是過量流動性衝擊領域的變化。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現階段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兩個重要改變,首先是商品市場旁邊,已經成長起包括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在內的資產市場;其次,計劃經濟時期的“短缺經濟”現象已不複存在,供求平衡、供過於求成為商品市場的常態,由供不應求而引發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已經少見。在這種情況下,過量流動性同時面對著商品市場和資產市場,由以往主要追逐供不應求的商品,轉為追逐需求穩定、但勞動生產率增長較慢的物品,主要是具有不可再生、不易移動性質,與土地等自然資源關聯性較高的物品,如石油、鐵礦石、黃金、房地產和農產品等。於是,我們就可以解釋已經出現的、並預見到資源類產品、房地產和農產品不僅是大宗農產品,還有小宗農產品如綠豆、大蒜、辣椒、蘋果等 的價格上漲。相應地,CPI等傳統指標已不能涵蓋過量流動性去向的結構性變化,需要形成一種包括CPI、PPI和資產價格指數在內的廣義價格指數。

  文章指出,以上幾個方面的挑戰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增長速度平台下移將使需求規模相對收縮,要素成本上升則使供給競爭優勢減弱,而廣義上的通脹壓力將加大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並分流本可用於實體經濟和創新活動的資源。這些挑戰的同時出現並非偶然,意味著過去三十多年支持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系列條件組合正在發生重要變化,與條件組合相匹配的增長模式或發展方式也必須相應轉變。這種內在要求不僅表現在結構和機制上,同時也表現在時間上。增長模式或發展方式轉變已經提出很長時間,尚未取得大的進展,人們對此抱怨甚多。隨著經濟增長條件組合的實質性改變,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將會經歷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一次增長模式轉型。

  在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時增長速度平台下移,是發達經濟體都曾經歷過的,並不是什麼壞事,而且可以看成是成功地跨越了工業化高速增長期的標誌。問題是,能否隨著增長條件組合的變化,較快形成與中速增長相適應,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的新增長模式。

  文章認為,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最重要的是推進了市場化改革。新形勢下實現經濟轉型、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的重要性並沒有下降,從某種意義上說更為突出。以往市場化改革的進展,集中表現在初級生產要素的市場化上,例如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的放開和成長,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的流動等。隨著增長模式的轉型,市場化改革必須更多地轉向與創新活動相關的中高級生產要素上來,其中包括人才、技術,金融、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加快中高級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應當成為新形勢下改革深化的重點所在。這方面改革的跨度和難度很大,需要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選擇若幹重點領域加快推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