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擴大內需與增加收入

http://www.CRNTT.com   2011-02-11 09:18:50  


 
  然而,如何提高居民收入,仍然是橫亘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文章認為,從國民收入的格局來看,至少有如下兩個方面,需要我們注意。

  第一,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目前所取得的收入,都不是完全的收入。就城市居民而論,原來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之類的投入是由政府負擔的,但是,市場化改革以後,這些負擔轉移到了城市居民頭上,要由城市居民自己負擔。而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在承接了這些負擔以後,並沒有收到相應的“對價”,也就是說,工資性的收入沒有相應地增長,而政府原來按照什麼稅率收稅還是照收不誤。由此,就產生出了居民所不得不負擔的“三座大山”。就農村居民來說,為了社會穩定等方面的需要,我們長期以來執行的是低價農產品政策,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不同,在中國,對農民相應的補貼卻從來沒有提上議事日程。如果說改革之初種地還能夠致富的話,現在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簡直就是奇聞。農民工的境遇就不用說了,他們雖然長期在城市打拼,卻從來沒有獲得過變成城市居民的權利,當然也就不會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這種不完全的分配方式當然會從別的方面來取得平衡,通常表現為企業的超額利潤、表現為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

  第二,國有企業獲得的利潤,並沒有真正惠及到全體國民。國企資產屬於全民所有,國企利潤理應向全民分配。但從1994年起,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國有企業一直沒有上繳過利潤,雖然如今規定上繳,但比例過低,絕大部分利潤都仍在企業手中,轉化為企業新增投資和內部人的高福利待遇。有研究表明,從2007年到2009年,央企上繳的紅利共1572.2億元,而這三年裡央企利潤卻超過2.4萬億元,上繳比例甚微。不僅如此,這幾年央企上繳的國有資本收益絕大部分被以各種項目的名義返還給了央企,比如,對石油巨頭的巨額補貼、為東航的大規模注資皆來源於此。

  還可以從機制的方面來研究居民收入的問題。從勞資雙方的博弈情況來看,中國的勞動力數量巨大,勞動力之間的競爭激烈,勞動力在與資方的博弈中就一定會處於不利的境地。時不時出現的“民工荒”恰好說明做農民工只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不會是最優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收入的增長就缺少了根本性的動力。在法律方面,對於勞動者收入的增長也沒有強制性的規定。目前,不少地方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在地方“十二五”規劃中也更加強調了要促進居民收入的增長。但是,這些都是自願性的行為,而不是法律強制要求使然。

  就這樣,一方面不能取得完全收入,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促進收入增長的機制,擴大消費內需,還真成了一個難題。

  文章指出,投資性需求我們還是需要的,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況且我們仍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與成熟的經濟體相比,投資的需求更多;外需也同樣是需要的,歷史已經反覆證明,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發展。然而,與這兩類需求比較起來,如何使消費內需能夠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才是當前以及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真正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最為確切的提法應該是,增加收入尤其是增加居民收入。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