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該不該空襲利比亞

http://www.CRNTT.com   2011-03-22 11:19:40  


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軍事幹預是否合法,關鍵在於是否獲得授權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標志著歐洲“三十年戰爭”的結束,也被認為是近代國際關系史的開端。自此以後,“國家主權至上”的原則被確立。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訊/盟軍終於出兵利比亞,向卡扎菲的暴政“宣戰”了。歷史上,由西方發起的盟軍對一個相對弱勢國家發起進攻,沒給人們留下太多好印象,儘管我們現在還無法料到結局。至少到目前來看,由歐洲和阿拉伯國家組成的盟軍的軍事介入,是正當和合法的。

  ■ 現代國際關係中的主權

  全球化以後,“絕對主權”實際上不複存在

  隨著國際交往的廣度和深度日益加深,最先從經濟領域開始的全球化,早已給國家主權概念帶來了變化。這個變化,簡單來說,就是主權和非主權的界限不像原來那麼清晰了。而其背後的原因也不複雜,就是當一些領域的國際標準日益擴大的時候,有些事情到底是屬於主權範圍、還是非主權範圍,就變得越來越難以判斷了。而過去以地域為標誌的主權範圍管轄(即國際法上所說的“屬地原則”),也正在改變之中。

  “獨裁者的內政”從來不被容忍

  回想一下,伴隨“民族國家”而生的主權概念最早誕生在歐洲。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以來,“主權領域事務”的定義一度非常明確,即在一國領土範圍內的任何人和物都屬於主權範圍內的事。可是,就在主權概念誕生後不久的整個18世紀,干預主權、或內部勢力邀請另一國軍隊進入或調停的事,實際上一刻沒停止過——因為沒有哪國的統治者能以主權之名在國內隨心所欲,這樣的國際秩序是被旨在結束戰亂、建立和平只需的“主權制度設計師們”所容忍的。

  ■ 武力干預是否干涉主權,要看有沒有授權

  第一次海灣戰爭:國際社會對侵略性行為的遏止

  利比亞在地理上與伊拉克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今天卡扎菲所面臨的局面,也與20年前薩達姆所遇到的境況驚人的類似。不管當時輿論如何,今天來看,1991年那場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與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第一次海灣戰爭),是合法的:它有正義的目的(停止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且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戰爭最終迫使伊拉克接受了660號決議、從科威特撤軍。

  第二次海灣戰爭:一個主權國家對另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

  幾乎在一樣的地點、幾乎一樣的交戰雙方,2003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第二次海灣戰爭),卻是一場非法侵略。當時,聯合國的核檢和1441號決議的目標,的確是消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美國出兵之時,不僅不顧安理會成員國反對,也沒有提供證明伊拉克違反核查規定的證據。沒有合法授權,儘管結果可能並沒有那麼糟糕(獨裁者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伊拉克進入比較穩定的重建),伊拉克戰爭都不過是一個主權國家推翻另一個主權國家政權的非法戰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