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重慶衛視如何成為中國BBC

http://www.CRNTT.com   2011-04-15 09:59:20  


 
記者手記 

特色做得足還要內容做得好

  從“一窩蜂”式的同質化,到各找定位,各尋出路的差異化,對中國電視來說,這種改變無論如何都是好事一樁。但在大家撥馬前行的途中,我們也發現這樣的怪現象:特色的確很鮮明,收視的確在狂飈,可口碑卻一路狂跌。

  這樣一說,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湖南衛視和它今年熱播的幾部大戲。以《回家的誘惑》為代表,接連三部自制劇締造了超高的收視神話。但同樣是這三部劇,也被網友譏為“史上最雷山寨劇”。這大概是收視、口碑落差極大的典型例子。

  盡管很想取悅觀衆,也做了很大努力,但觀衆並不買賬,沒能贏得收視、口碑雙豐收,問題出在哪兒?
  
  采訪中,不止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強調,眼下省級衛視的“定位”問題刻不容緩,而原因最後都毫無例外地歸結為市場競爭太激烈,只有打出“個性牌”,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所謂個性牌,說白了,就是為了在收視率榜單上再進一步,不惜一再放低身段。這種自降身份,“為收視率而定位”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就成為導致口碑下滑的直接原因。觀衆的眼球常常是被動的,為了追求高收視率,追求形而下的“快感”,固然可以用俗套誇張的情節,簡單粗暴的模仿,輕浮搞笑的表演,吸引觀衆的眼球,但在關閉電視之後,觀衆也會因為看了毫無美感的電視節目,感到被人愚弄而懊惱。

  也許有人會舉出重慶衛視的例子,它和湖南衛視恰恰相反,“公共服務”的初衷曾在輿論上得分不少,不少人給予認可,但收視成績卻著實叫人汗顔,觀衆中爭議也頗大。其中的奧妙就在於,雖然重慶衛視的改版不是為了商業目的,而且砍掉了全部商業廣告,朝主流價值觀和社會導向上靠,但實際效果卻並不如人意,收視率一降再降,問題同樣出在“特色”足而內容弱,我們看重慶衛視目前的節目單,要麼唱紅歌,要麼講紅事,說紅人,節目內涵離所謂“公共服務”其實很遠,很顯然, “紅色主題”並不等於“公共服務”。

  綜上所述,電視台可以通過“特色”打收視率,但這個“特色”首先要建立在文化品質和服務意識的基礎上,以商業為龍頭或以噱頭為主導,也許可以獲得高收視率,卻不一定意味著“好”,意味著節目的高質量。只盯特色,不重質量,或者以犧牲質量和口碑,換取收視率和名頭,這樣的“個性”對整個行業產生的負作用也是令人擔憂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