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國有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11-05-31 15:14:37  


 
  實際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來深化國企的改革。首先是進一步的企業化。要搞好國企就必須培養一大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者。企業化在1990年代只走了一步,即法人化。這方面還需要深入。現在國企的管理者更像政治人物,而非企業家。管理者還是具有行政級別。這種制度安排既是政府控制國企的手段,也是國企行為行政化和政治化的手段。行政級別必須去除,使得企業管理者成為真正的企業家,而非政治人物。政府可以發展出其他的手段來管理國企。

  其次,需要給國企設定一個邊界。這是原初的設想,即國企必須限制在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關鍵領域。國企要從那些不具有戰略意義和戰略意義不明顯的領域撤出來,把這些空間讓渡給民營企業。國企的邊界非常重要。沒有邊界,國企就會到處擴張。因為國企的特殊地位,沒有其他企業能夠與之競爭。這些年央企的毫無邊界的大擴張給人一種“普天之下、莫非央土”的感覺。這就出現了無窮的問題。即使國企在邊界內,也需要引入競爭來減低其壟斷地位和提高競爭能力。國企之間的競爭也不是不可以的。只要是企業,就可以互相競爭。

  國企要保持開放性。目前日漸增加的封閉性對國企有百害而無一利。國企要管理得好,就需要同其他企業競爭人才,而開放性是保持和提升人才品質的唯一辦法。通過關系網而形成的封閉性只會把人才排擠在外面。越是沒有人才,國企越是會依賴其它資源,包括行政和政治權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真正的人才才是國企的競爭力之所在。

  更為重要的是國企必須“國有化”。現在國企已經演變成為國家代理人的企業,和社會、公衆毫無關系。政府必須建立各種制度機制讓社會監督國企,讓民衆參與國企。這在國際上有很多經驗。在很多國家,公共部門的運作具有很高的制度性保障的透明度。可以設立專門的機構監督這個部門,也可以有議會對這個部門的運作進行監督和規制。不管怎麼說,公共部門必須對社會和公衆負責。沒有這個環節,國企就很難產生出其社會責任來。沒有社會責任,這個部門就會成為社會抱怨的對象。

  在中國,國有企業並不是現代的產物,早在《鹽鐵論》中就已經論及國家壟斷重要產業的意義,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國防安全、應付危機和平衡市場。歷史發展到今天,所有這些功能還繼續需要。實際上,就應付危機來說,這種功能需要不斷強化。全球化在大大推進了國際市場的形成的同時,並沒有使得國際市場更為強大;相反,國際市場變得越來越脆弱。既然沒有國家能夠逃避全球化,那麼所有國家也要考慮如何應付日益增多的危機。這些都是中國國企的存在的理由。但是,國企必須改革,如果像今天那樣任其發展,就會後患無窮。在西方,當“看不見的手”(市場)占據完全的主導地位,政府缺失規制能力的時候,危機必然發生。中國則相反。當國有部門完全占據主導地位,而市場無從發揮其作用的時候,危機必然發生。要避免危機,進一步的改革是唯一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