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正日“三下江南”的玄機

http://www.CRNTT.com   2011-06-05 09:02:18  


 
  5月27日結束的金正日第七次中國之旅,為期一周,全程6000多公里。前三天幾乎就是強行軍,日行3000公里,因此又有人懷疑,他是故意在向世人展示其健康狀況恢復,頗有心理戰略的意涵。

  金正日專列5月20日清晨越過鴨綠江,開始進入中國圖們市,先後再到牡丹江、長春、哈爾濱、遼寧等城市,再南下揚州、南京,又北上北京,最後經丹東的鴨綠江大橋回返平壤。日行千里,北上南下,幾乎跑遍半個神州大地,如此奔波,到底是要從中國取得什麼成果呢?

  一般的概念是,中國是朝鮮的靠山,政治、經濟和軍事都靠中國支援,特別是朝鮮缺糧,更非年年向中國伸手不可。朝鮮面對的問題越多,中國的負擔也就越大,因此最近中國網民的情緒激昂,甚至產生擺脫朝鮮的情緒。

平壤的“強盛大國”氣魄

  但實際情況又怎樣呢?朝鮮缺糧是事實,而且常年如此。換言之,即使朝鮮有糧食問題,卻無國際間渲染的饑荒、經濟困難等慘狀,所謂金正日親自到中國求援的說法純屬推測,何況一年三次往中國求援,也不合情理。

  朝鮮需要中國的援助,特別是經濟援助是事實,但這些都不足以構成朝鮮領導人親自出馬,更非“三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一、金正日“三下江南”,也許真有向鄧小平看齊的野心,希望能產生“南巡”的效果,至今卻無具體的改革開放行動,因此只能是虛張聲勢。

  二、金正日推行“先軍政治”也許成功,卻無法適當轉型,也就是不能實現“軟著陸”,因此是看不到前途的。

  三、金正日也許根本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心願,政權世襲的思想本身,就是只要鞏固政權而不要什麼變革的證明;他雖有“時不我與”的感悟,卻只把希望寄托於自己的替身兒子;他其實是窮其一生,只埋頭於政權世襲的設計,再把一生功力全投注於“金氏王朝”的延長上面。

  為了給“金氏王朝”的建立增加理論分量,平壤將2012年,也就是其國家主席金日成誕辰100周年,稱之為“打開強盛大國”之年。為了迎接“強盛大國元年”的到來,平壤不僅大興土木,建設各種紀念設施,還廣植花木,製造節日氣氛,顯示“強盛大國”的氣魄。

  更為了充實“強盛大國”的內涵,其內閣總理崔永林最新的工作報告還強調:今年將大力加強消費品的生產,實現糧食生產目標,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決定性勝利。

  國防委員長金正日,在過去一年里,更馬不停蹄在巡視企業農場、田間地頭,更頻繁調研工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可以看出,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即使是短期目標,也是當前朝鮮最為迫切的任務。換言之,這是金正日與金正恩父子心連心的表現,也是金正恩取得大位前立功的機會。唯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何尚未上演兩金父子結伴“下江南”的戲碼呢?

  “下江南”這個戲碼看似平淡,經過金正日這個謀略家之手,卻可以讓它顯得出神入化,甚至可以創造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