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許紀霖:迷信權力的辛亥革命不會徹底

http://www.CRNTT.com   2011-06-24 14:54:31  


 
  2 新政造就了三股政治力量

  新政是一場改革,但改革是一把雙刃劍。改革如果迅速徹底,它將是革命的替代物,萬一改得不好,改得不徹底,那就是革命的誘導劑。晚清新政由於它的不徹底,恰恰成為了一個革命的誘導劑。新政造就了幾股新力量的產生,改革是一場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政治資源、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重新分配。一些階級起來了,一些階級下去了,一些階級崛起了,一些階級消解了。新政主要造就了三股新的政治力量。

  第一股是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潛伏於體制外面的革命勢力。這批人用傳統的話說,不叫革命者,叫游士和游民。通常到了王朝末年的時候,在體制內就會有一批人被拋出來,成為體制所不能容納的游民。會黨就是一批游民,但游民自身不能成事,要有讀書人來引導,讀書人就是游士,也是游蕩在體制外的。恰恰是這兩股力量合起來,就是會黨(游民)和革命派(游士)。革命派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是讀書人。這批游士不是傳統的游士,而是滿腦子革命思想的游士,這股力量雖然平常看不見,但潛伏在民間。

  第二股力量是在體制邊緣的地方士大夫精英。這批人就是太平天國以後出現的一股力量。明末士大夫很活躍,比如東林黨、複社,成群結隊建立各種結社,然後向朝廷提意見。這就是清議。複社當時在蘇州虎丘塔下集會,竟然有一萬多人。清朝以後就開始壓抑士大夫力量,覺得這是一股很可怕的顛覆力量。整個清朝士大夫大都是犬儒,考科舉的考科舉,要麼就是做考據。但是到了太平天國以後,地方的精英開始崛起,以鎮壓太平天國為名,這批士大夫精英可以擁有湘軍、淮軍等地方軍隊,自己有稅收厘卡。太平天國運動之後,這股力量已經尾大不掉,各省的這批士大夫精英說話非常有分量。晚清以後各種各樣的改革,都是由地方自下而上開始的,而不是從中央開始,這和俄國革命、法國革命都不一樣。地方的士大夫精英就是當時從洋務開始改革的核心,在改革當中,特別是到了晚清新政,雖然也是由朝廷頒布的新政,但整個動力都在地方。

  美國學者周錫瑞對辛亥革命的經典性研究表明,晚清新政只是屬於上流社會的變革。精英階層在新政中拿足了好處,利益大大擴張,各種新政都是由精英來辦的,包括辦教育、辦實業,其中有各種新的資源、新的好處可以分享,精英在整個新政當中都是既得利益者。但新政帶來的苛捐雜稅和通貨膨脹,卻要讓底層社會來承擔,廣大民眾就成為改革的犧牲品。他們普遍對新政不滿,民怨沸騰,民眾當時對新政有一股強烈的反彈力量,這股力量也就成為後來革命的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

  按照中國歷史的政治傳統,士大夫是惟一具有政治特權的階級。老百姓莫談國是,士大夫可以參政議政。士大夫是否和朝廷同心同德,這很重要。這場晚清新政所釋放出來的力量太強大了,在人心當中喚起的是一股前所未有的人性之惡——私欲、欲望的力量。希望占有更多物質,從而擁有更多更大的權力,所以在新政當中獲得好處的精英們,並沒有因為已經在經濟上撈足了好處而滿足。他們在立憲這樣一個新觀念的號召下,特別是看到立憲國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勝利,他們開始希望從一個經濟上強大的階級上升為一個政治上強大的階級,也就是說他們開始要和清帝分享權力。所以,這個時候,這些士大夫們開始政治化。而這個時候清廷由於搞新政需要地方精英參與政治。清廷從1906年開始被迫籌備立憲,準備用九年的時間籌備立憲,在立憲前首先要開始地方自治。1909年通過選舉產生了各省咨議局,過去非常分散的士大夫開始有組織了,地方士紳們的政治參與得以組織化,在體制邊緣形成了一股正式的、合法的政治力量。這些地方精英的政治胃口開始大增,不滿清廷九年後立憲的遠期承諾,發起三次請願運動,要求立即召開國會,盡早立憲。法國大思想家托克維爾在分析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原因時指出: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人們耐心地忍受苦難,以為這是不可避免的,被革命摧毀的政府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要好,一旦開始變革,苦難就開始變得不可忍受。對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他開始改革的時刻。這個定律也完全可以用來說明晚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