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高校學術腐敗是腐敗者“最後的晚餐”?

http://www.CRNTT.com   2011-09-15 14:25:02  


 
  高校學術腐敗,除招生、基建、導師徇私是赤裸裸的權錢交易外,其餘的主要是黑幕交易,看不見摸不著,以善“忽悠”為能事。業內人士指出,學術腐敗與現在的科研撥款方式密切相關。科研項目很多是通過招標產生的,卻是由行政權力來“掌控”的。拿到錢之後,出不了成果,就難以交代,學術腐敗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借用一句流行的順口溜即:人騙系,院騙校,一直騙到國務院。

  從前的學術界有“學霸”、“學閥”之謂,主要體現在學術上壓制別人,唯我獨尊,利益因素尚在其次。現在的高校,“學霸”與“學閥”依然有之,不過學術性退後,經濟性靠前,更具有“能人”的色彩。透過現象看本質,有些本就是實權人物,如院長、校長之類,有些則是與實權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純粹的科研人士,恐怕很難沾上項目經費的邊。這樣的腐敗利益鏈,已與社會上的利益輸送鏈相差無幾。有人調侃:過去是個人運作,現在是團隊運作。如果不運作,想拉項目、評獎、評院士,連門都沒有。

  兩年前的“兩會”上,學術腐敗成關注話題,代表、委員建議司法介入。以造假騙取國家科研經費,涉嫌詐騙罪,用司法途徑來處理學術腐敗問題力度更強。但在實際操作中遭遇尷尬,項目經費一旦歸於人手,如何使用沒有明確的規定,他用來買房買車,別人無權干涉。只要他的科研成果不是明顯的抄襲,頂多是學術水平問題,司法無從介入。錢學森先生曾慨嘆,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如果錢老先生用十分之一的時間來研究高校畸形學術生態的話,相信他老人家可以尋求到答案。

  令人遺憾的是,高校已暴露的學術腐敗問題,僅是冰山一角。石元春之事,如果有關部門能認真“解剖”,釐清是非,相信對中國高校學術生態的健康發展,有莫大的益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