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知識體系建設的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1:03:33  


 
政治控制制約知識創新

  第一,政治和行政分開。對知識體系的創造來說,政治和行政應當有不同的責任。對現行政治應當有個新的定義。現在的政治是知識體系的阻力,因為其強調的是控制。政治一方面要從知識體系領域撤出來,另一方面要為知識體系的創造者,造就有利的環境來進行知識創新。現在的政治控制必須通過政治方法才能得到解決。要意識到,知識體系是政治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傳統中國是這樣,西方社會也是這樣。中國當代政治的脆弱就是因為缺失知識體系。因為知識體系是人創造的,行政不可避免。高教、研究所、智庫等知識生產組織不可避免行政管理。撤出政治,強化行政,有利於知識體系的生產。

  第二,重新設計基金分配制度。現在的基金或者研究經費是實現政治控制的有效經濟手段,是思想意識的控制體,通過行政管理手段體現在知識生產領域,即教育和科研領域。就是說,中國的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不是知識創新,而是控制。舉例來說,如果百分之八十五的收入是基本工資,而百分之十五的收入來自於研究經費或者其它的資源,那麼知識創造者就可以不用為生活所擔憂,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來作思考、來做研究,這樣才會有創新。

  但中國目前的局面是,不到一半的收入來自基本工資,而大部分要來自於申請研究經費等。為了生存,教育者和研究者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來向掌握資金者(往往是政府部門或者政府代理人)申請資金。而掌管資金的權威和機構並不是為了研究和創新,而是為了控制。政府所掌握的錢越多,可申請的項目也就越多,對教育和研究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強。這哪裡是研究創新機制,僅僅是控制機制。對掌管金錢者而言,你要向我申請資金,你就必須聽我的,我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你越聽話,你所能得到的錢就越多。當然,你越聽話,表明控制就越有效。怎麼辦?應當把大部分研究經費作為工資分配給研究者。同時,基金制度要透明化。這方面,發達國家有很多好的經驗,不難學。

  第三,設計中國本身的評審制度,去除極端西方化傾向。中國的科研評審體制又是另一種進口的“殖民”體制,用來控制和管理人們的思維和思想。不管這個體制的初衷如何,其最終的結果就是思想和思維的被殖民。例如,在這一體制下,現在的專業經濟學家大多是技術性工匠,他們不用對中國的經濟問題作任何形式的思考,專門找一些有關中國的數據,放入西方提供的技術模子里面,就可以產生研究結果。整個經濟界視這樣的研究結果為科學,研究者可以毫無困難地在中外雜誌上出版他們的“研究成果”。這也類似於製造業的“外國技術,中國原料”的生產過程。評審制度的高度制度化必然導致思維、思想殖民狀態的高度制度化。當被殖民者主導這個體制的時候,誰也不用想改變這個體制,中國也永遠不用想產生自己的經濟學家。

  當然,評審制度是需要的,但是要去除那些不利於中國知識體系生產的評審制度。在西方,評審制度本來只是研究者同行之間的事情,和政府毫無關係。並且,西方的評審制度是多元的,不同的價值和思想偏好的學者和其研究產品,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市場和平台。但到了中國,評審制度就成為組織控制其成員的機制。這就是說,要把評審制度從政治人物和官僚手中移交給專業人才。再者,評審制度的內容也很重要,可以通過內容管理來促進知識體系的生產。比如說,可以鼓勵那些有“宏大的論述”的作品的出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