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借鑒里根革命 提高經濟長期增長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11-10-02 07:58:36  


只有進一步市場化改革才能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
  中評社北京10月2日訊/上半年,中國資本市場一直在通貨膨脹的威脅下萎靡不振,下半年又為經濟增速下滑企業盈利增速暗淡而苦惱。股市的糟糕表現,只不過是中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黃金組合日益遠去的一種映射。

  證券時報發表評論員黃小鵬文章稱,雖然中國政府多年前就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定在8%這一相對保守的水平,但由於強勁的潛在增長率,實際增長率長期遠在8%之上,且並未導致通脹失控。隨著人口紅利在2010年徹底消失,增長乏力通脹難消的組合開始成為經濟運行的常態,由要素高投入支撐的高潛在增長率將隨勞動力市場的永久性變化一去不複返。

  文章表示,在人口紅利耗盡的情況下,需求管理無法在不引發通脹的情況下提高長期經濟增長。提高潛在增長能力只能靠改善供給,而其唯一出路就在於深化市場化改革。西方國家當年陷入滯脹和走出滯脹的歷史,對我們有著極重要的借鑒意義。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嚴重衝擊西方國家經濟,但人們以擴張貨幣的方式來應對這種衝擊,結果是經濟陷入低增長高通脹的泥潭。更要命的是,1950-1960年代開始主要國家政策向左轉,政府對經濟幹預越來越深,奇高的所得稅率、大量的國有化、對各行各業的管制,已令經濟日益背離市場方向,經濟活力早已下降,到了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尼克鬆政府又愚蠢地祭出工資-價格管制手段,整個1970年代可謂一團糟,高通脹、低增長、多管制、低效率是當時經濟的基本面貌。

  英美國家後來是如何走出滯脹困境的呢?第一步鐵腕治通脹,為宏觀經濟營造穩定的貨幣環境;第二步實行降福利、去監管的市場化改革,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即提高GDP潛在增長率。這兩大步驟分別由里根和撒切爾夫人在美英兩國推動,效果卓著,史稱“里根—撒切爾革命”。首先,將治通脹作為擺脫滯脹的第一步。1979年上任的聯儲主席沃爾克頂著壓力較短時間內將通脹壓了下來。這一政策還附帶產生了一個寶貴的遺產,那就是美聯儲的獨立性大大增強,直至今天白宮不幹預貨幣政策已成“潛規則”。英格蘭銀行也借治通脹,逐步走向獨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