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需要“好的市場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1-11-18 09:22:25  


 
  不完善的市場經濟

  文章分析,以上述標準對照,不難發現現階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有諸多不完善之處。

  首先,壟斷破壞公平競爭。雖然央企數量從2003年初的196戶減少到2010年6月底的125戶,央企壟斷趨勢卻有加劇之憂。在石油、電信等行業,雖然行業內有幾個競爭者,但都屬於國家控制的央企,缺乏充分的競爭。壟斷是市場經濟最大天敵,危害有三:一是導致價格居高不下(如油價),掠奪了消費者剩餘;二是競爭不足導致壟斷者缺乏動力去創新和提高效率;三是壟斷機構內部嚴重的腐敗。在這方面中石化堪稱標本:中石化2009年盈利第一名,原董事長陳同海平均每天花公款4萬元用在個人享受上。廣東中石化斥資168萬買茅台,亦絕非孤案。2008年壟斷行業員工只占全國就業人群的8%,而工資卻占全國工資總額的50%。最高行業平均收入與最低行業平均收入的差距高達15倍,創造了世界紀錄。

  其次,要素價格尚未完全市場化,特別是資金價格(利率)。目前,我國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為3.5%,而通脹卻在6%左右。長期以來我國實際利率為負,導致了公眾財富的隱性貶值。銀行體系則長期躺在全球最高的利差上面賺錢。在帶有壟斷與計劃色彩的金融體制之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一些民企甚至被迫以極高的利率去地下錢莊融資。環境污染的價格扭曲是另一個嚴重問題。在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大旗下,環保執法嚴重不力,不少企業可以通過污染將成本“社會化”。污染本質上也是不公平競爭,污染企業獲得特殊競爭優勢,公眾健康則成為犧牲品。

  再次,政府掌握太多資源和太大權力。現階段,我國政府對資源的掌控主要通過以下渠道:一是國有企業,特別是電信、石油、鐵路、航空、金融、電力等壟斷性央企;二是土地資源,賣地收入占不少地方政府財政收入25%~50%;三是財政支出缺乏透明度——由於財政支出公開程度很低,又缺乏人大的有效制約,地方政府在支出方面缺少約束,乃至“有錢花、隨便花”;四是政府掌握了重要的審批權,包括IPO、行業進入壁壘等等。創業板推出後的“PE腐敗”之所以屢屢出現,就是因為誰能獲得IPO資格就意味著“範進中舉”式的一夜暴富。2010年國家發改委一名被坊間列為“中國十大處長”之一的處長被“雙規”,出事的原因很簡單,他主管審批了數百億元的投資。政府掌握過多資源,其危害不僅在於腐敗,更在於誘使大批企業以尋租為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對創新失去興趣。

  第四,行政權力頻頻幹預市場經濟活動。近年來,有一種傾向越來越明顯:行政權力屢屢以宏觀調控的名義幹預經濟活動。比如通脹背景下的“限價令”(如蘭州對牛肉面價格的限制)。此類政策違背了基本的市場規律,既侵犯了公民權利,也難以收到治本之效。宏觀調控的名義屢屢被誤用。只有針對總量的、所有經濟主體的調控才能叫宏觀調控。此類“偽宏觀調控”即使取得了一定效果,也難以彌補其對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傷害。

  最後,現階段,選擇性執法、彈性執法、運動式執法層出不窮,市場經濟的合理競爭規則得不到尊重。國家雖有詳盡的法規,卻難以阻擋環境污染愈演愈烈,食品安全危機遍地開花,知識產權保護更是任重道遠。結果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不造假、不尋租,就難以生存。

  簡言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屬於“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微觀經濟主體基本市場化了,但權力的有形之手仍是無處不在。此種模式,破壞了市場經濟應有的“機會公平”、“契約精神”和“價格機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