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重整社會失序不能限於教化精英

http://www.CRNTT.com   2011-12-08 14:22:14  


 
相關鏈接:精英敗壞是社會失序之源

  2011-12-06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秋風(北京學者)

  三則與汽車相關的新聞:

  11月26日,廣東惠州市惠城區人大代表許茗雄酒後駕駛奔馳轎車,逆行撞翻一輛電動車,大罵傷者:“你這個窮人,還敢騎一輛破車來撞我!”

  11月29日,成都,一名駕駛北京牌照別克轎車的男子與執勤交警發生爭執,態度傲慢,並對交警喊,攔他車,是幹交警幹膩了。

  12月4日,上海,一輛寶馬轎車和一輛奔馳轎車在追逐中發生碰撞。事發後,兩輛車上的人員互毆,奔馳車司機當場身亡。

  這三則新聞中的汽車都不錯,駕車人或是有錢的商人,或是有地位的人大代表,或是身份神秘之士,總之,從經濟、政治結構角度看,他們算得上是精英。

  然而,從文化角度看,這些精英都是潑皮流氓。當然,他們只算低等級的流氓型精英,高等級的流氓型精英動輒貪賄幾億,包養數十女人。筆者在想,這類流氓型精英在整個精英群體中能占到多少比例?很難估計,但可以確定地說,該比例一定處於史無前例水平。是的,中國社會的精英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敗壞的,這正是當下社會嚴重失序的根源所在。

  至少從堯舜時代開始,健全的華夏治理機制就是“君子之治”。《舜典》提出,以“樂”教“胄子”也即當時的精英具有下面的德行:“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君子德行養成科目。可以說,華夏文明之自覺,始於君子養成之自覺。這樣的君子乃是完整的人,他們同時具備德行,具備治理的技藝,也具有莊重的威儀。周代就是依靠這些君子進行治理的。孔子立教之根本目標,正是在傳統君子走向衰落之時重建君子之教,在新的環境中養成君子,以為邦國、天下治平之本。從根本上說,儒家之學就是君子養成之學。

  華夏文明為什麼會走向君子之治的機制?可能與華夏天下之規模龐大有關。華夏天下的規模是古希臘、古埃及、古羅馬難以想象的,這樣的規模決定了天下只能分散地、多中心地治理。君子就是基層治理之中心,每個君子就構成一個治理中心。君子們通過聯合,維繫一個“和而不同”的天下共同體———它還具有強大的秩序擴展能力。

  秦攻滅六國、一合天下之後,試驗了一種新方法:以單一的權力中心統治每一個人,結果是迅速失敗。這與交通、經濟、政治控制技術等的效率無關。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第二次嘗試這種統治模式,同樣失靈。董仲舒、漢武帝之後,君子之治模式得以部分恢復,並一直延續到第二次嘗試之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