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影迷金正日:一個人的電影史

http://www.CRNTT.com   2011-12-20 10:37:55  


在金正日的“政績”中,中國人最熟悉的還是《賣花姑娘》。
 
  1968年,金正日26歲。他以自己的出生地“白頭山”為名(根據蘇聯人的文獻,金的出生地並非白頭山,而是在前蘇聯伯力附近的一處軍營),組建了一個創作團體,並著手將父親金日成在抗日期間創作的《血海》搬上銀幕。

  據《金正日傳略》記載,他在這部片子拍攝期間,經常到片場“視察指導”,幫助導演,並交待演員的表演技巧、談論形象設計和攝影,這些建議都是具體而微的,而非門外漢的泛泛之談。在拍攝一幕日本兵的施虐場面時,他甚至冒著現場木頭房子著火後的滾滾濃煙協助拍戲。

  在金正日的帶領下,朝鮮電影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了藝術高峰。這時期內的其他經典作品如《黨的好女兒》《一個自衛團員的遭遇》《鮮花盛開的村莊》等等,都是在他直接組織並參與創作下完成的,電影裡的很多歌曲,都由金正日親自選定,他還完成了其中的部分歌詞。

  在金正日的“政績”中,中國人最熟悉的還是《賣花姑娘》。在中國大規模引進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朝鮮、越南電影的70年代,《賣花姑娘》堪稱“大片”,雖然那個年頭並不提“票房”這樣的概念,但這部電影的觀影人次恐怕至少需以千萬來計算。

  《賣花姑娘》的劇本出自金日成的手筆,金正日指導多達150餘次。節奏緩慢,情節樸素,表演略顯誇張,人物臉譜化,在今天看來簡陋異常的電影,當年大大地賺取了中朝兩國人民的熱淚,也在國外的電影節上收獲了榮譽,經久不衰,從而融入了一代人的記憶。

  在厚達330頁的《電影藝術論》裡,金正日談及了導演、演員、攝影、美術、音樂等多個方面,並對電影和文學、政治的關係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不過,與其說這是一本理論研究書籍,倒不如說是朝鮮所有電影導演的指導手册。

  在每一章之前,都題有金日成的話,而金正日的著述,又形成了對朝鮮電影從業者的約束。譬如,在“電影和音樂”這一章之前,金日成的看法是“沒有音樂和歌曲的電影,就不是電影。沒有歌曲的電影,就會給人以寂寞感。電影要成為扣人心弦的影片,就一定要有好的歌曲”——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金正日對電影音樂之重視的“世襲”來源:《血海》中大量的歌曲,不少是金正日挑選的。

  金正日和電影的緣分,不僅僅限於電影本身。在他的元配夫人洪一茜生下一個女兒後,他愛上了比他大6歲的成蕙琳,後者當時已經結婚並育有一子一女,是朝鮮最性感的電影明星。長子金正男,就是金正日和成蕙琳後來的愛情結晶。

  但金日成反對這樁婚事,老爺子不願意讓一個曾有家室的電影明星成為第一夫人,況且成蕙琳來自韓國,社會關係複雜。於是成一直無法作為金正日夫人在正式場合拋頭露面,並於上世紀80年代因身體原因前往莫斯科治療,直到2002年去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