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張亞中:馬英九面對歷史定位的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2-03-04 00:21:55  


 
  (四)有無可能消解美國態度的限制

  大概沒有人會否認美國對於台灣的影響力。美國基於本身的亞太戰略,一方面希望兩岸不要戰爭,所以反對台獨,但是另一方面又希望兩岸不要走得太近,所以並不鼓勵兩岸進行政治性的安排。“離而不獨、和而不合”可以說是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

  在這樣的戰略構想下,美國自然要協助台灣擁有一些象徵的防禦性武器,一則可以讓兩岸持續存在著軍事上的對峙,再則又可以為美國軍火商帶來龐大商業利益。台灣方面也把武器採購視為得到美國願意保護的意願象徵。

  馬英九第一任執政期間,很自豪地認為,對美軍購數額超過了民進黨時期。2008年到2012年台美官方公佈的軍購總計為196.8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10月3日公佈的AH-64D第三代阿帕契長弓攻擊直昇機、愛國者三型射擊模組與飛彈、F-5E/F、C-130H、F-16A/B和IDF戰機的備用零件、E-2T預警機升級至鷹眼2000、魚叉第二代飛彈、標槍發射模組和導彈,總共64.4億美元。2010年1月29日公佈的黑鷹多用途直昇機、愛國者三型射擊模組與飛彈、C4ISR專案(博勝)第二階段、鶚級海岸獵雷艦、魚叉遙測訓練飛彈,總共63.9億美元。2011年9月21日公佈的F-16A/B型戰機升級改良、飛行員培訓、F-5E/F、C-130H、F-16A/B和IDF戰機的備用零件,總共58.5億美元。

  從馬政府第一任的行為來看,美國仍然是台北在推動關係時最在意的國家。在2008年大選前,馬英九的競選政見包括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2008年底胡錦濤的“胡六點”也傳達了兩岸可以開啟和平協議商談的訊息。

  但是,馬英九對兩岸政治互動的態度,在他就任一年前夕就改變了。2009年4月22日,馬英九在台北通過視頻連線與美國智囊機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在華盛頓舉行的研討會中表示,台灣同中國大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目前為時還早。這是馬英九第一次否決了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可能。馬英九政府上任以來,“國安會”為此所做的各種研究方案,也就因此束之高閣。

  馬英九態度的改變,發生在2009年的中期,同年5月9日在接受新加坡媒體專訪指出,若能在2012連任,不排除觸及兩岸政治議題的協商。但是馬英九在5月11日接受中視專訪時旋即又表示,“不排除並非一定要做”。至於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一事,馬英九也再度表明他已經改變了原本的立場。7月初在訪問巴拿馬時說“應該做,但時機還沒到”。10月5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再稱,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條件還沒有成熟。這些談話顯示,馬英九在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兩件事的立場上已經退卻。我們沒有證據顯示是在美國的壓力下,馬政府改變了原本要進行兩岸政治性安排的思維,但是從整個事件發展的脈絡來看,美國對馬的立場改變是關鍵性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