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非洲並不是“無盡凄慘的大陸”

http://www.CRNTT.com   2012-03-13 13:25:22  


 
NGO組織和國際援助機構也推動了這種報道模式

  然而,我認為這些負面的成見之所以會持續占領媒體的版面,與西方的非政府組織(NGOs)以及像聯合國那樣的國際援助機構不無關係。這些機構顯然樂於讓人們關注尚待解決的問題而非已經取得的成就。從現實層面而言,他們也需要募集援助資金。這幾個因素叠加使人們更願意去呈現一個盡可能陰暗的非洲,以便得到關注和援助資金,同時也使得記者們持續傳播這些陰暗的畫面。

  非洲人也逐步承認可怕的衝突和人們的苦難仍然存在於這片大陸上。然而,媒體觀察者、肯尼亞的管理咨詢專家賓德拉稱,這些關於非洲的報道卻缺少令局外人士全面了解非洲的深度和廣度——非洲的潛力、成就和挑戰。“饑饉是存在的,但不是全部”賓德拉說,“有傲慢的領導人,但絕大多數報道卻沒能挑戰任何人的想法”。

  過去30年,非政府組織在援助非洲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為西方捐助者擔心政府的腐敗,所以越來越多援助通過非政府組織發放。康奈爾大學的範德瓦爾教授稱,在1970年代中期,一個典型的非洲國家裡只有大概只有不到12個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但是現在同樣一個國家大概有250個這樣的組織。

  非政府組織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意味著他們將為援助資金而競爭。“當你募集援助資金時,你必須證明它的必要性。比如存在著忍饑挨餓的孩子或者垂死掙扎的母親。如果表述的情況不夠糟糕,那麼你將無法得到捐款”,在內羅畢服務一家美國非政府組織的負責人這樣告訴筆者。因此,對捐款的激烈競爭導致非政府組織並不願意聽到好消息。一個提供索馬里食物供應數據的機構的官員說:“去年大豐收的報道出來後,許多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機構告訴我這個消息太過於正面了。”

  肯尼亞人Warah曾供職於聯合國人居署,現在離職從事寫作工作,她說在她所遇到的援助機構中,誇大其詞並不罕見“他們希望記者們說‘哇’、他們希望能夠引用你的報道”她說“這意味著有更多錢用於下一篇報道。這確實很憤世嫉俗。”

  荷蘭資深記者琳達•波曼認為,西方記者傾向於過分相信援助機構。在她的書《大篷車危機》中,她舉了個例子:記者們寧可聽信非政府組織辦的難民營,卻不願質疑潛在的腐敗或這些設備是否真的有需要。她寫道:“那些援助機構把自己包裝得像特蕾莎嬤嬤(注:印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畢生致力於救助貧苦民眾)一樣,但事實並非記者們看到的那樣。”

  需求在增加而資金則不斷減少,援助團體不得不更加依賴記者。他們不僅僅通過提供信息或在運輸機上給記提供座位來影響媒體報道,有時候更深度介入整個采編流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