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轉型的兩個“樣板間”

http://www.CRNTT.com   2012-04-14 09:21:02  


伴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經濟轉型也一直被期待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訊/“(浙江、廣東)兩個樣板間的變化,恰恰反映出維繫多年的中國故事中最動人的章節——資本和勞動力結合,已經開始變奏,而樣板間的轉型成功則是決定中國經濟轉型成功與否的先手。如果走好,那麼先頭部隊就可以跨過經濟轉型大關,繼續發揮頭雁的作用,為其他地區開好路,為全國經濟布局奠定好基礎;如果走不好,那麼經濟轉型則還將是霧裡看花、水中撈月。”東方網今日登出經濟學博士張濤的評論文章“中國經濟轉型的兩個樣板間”,全文如下:

  伴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經濟轉型也一直被期待。從“九五計劃”首次明確提出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即經濟增長的轉變和經濟體制的轉變,至今已有近30年,但在包括人口紅利、制度性變革、全球化擴展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的後發優勢尚在逐漸釋放階段,所以造成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不斷提升,但經濟轉型還一直停留在由量變積累到質變前夜的局面。

  2008年蔓延至今的國際金融危機,首先打破了中國經濟運行既有的外部條件,外部需求出現逆轉之勢。雖然中國政府實施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但舊有經濟結構中的一些矛盾也迅速表現出來,尤其是,中國經濟一直以來最富活力的地區已陸續呈現新的問題,如溫州民間融資危機、深圳主要經濟數據出現罕見的負增長,京、滬、穗、渝等城市前兩個月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

  這些局部異變真實反映出中國經濟轉型中的最大難題,即中國經濟的排頭兵如何提前跨過轉型大關。這再一次提醒經濟分析者們,分析中國經濟問題不僅要會用望遠鏡(分析整體宏觀數據),還要會用顯微鏡(分析局部樣板)。

  本文試圖以顯微鏡的視角來闡述中國經濟轉型問題。

  ■ 雁型理論在中國的完美實踐

  如果說緣起於歐美的雁型發展理論,首先在日本落地,於是有了“日本奇跡”,那麼中國發生的實踐則是對該理論最完美的注釋。

  從經濟要素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的地方經濟大致可分為資本活躍地區、吸納勞動力地區、資源優勢地區和政策優勢地區,其中又以資本活躍地區和吸納勞動力地區最為典型。因為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通過體制、機制的變革(市場化),讓資本(包括內資和外資)和勞動力(農村勞動力向非農就業轉變)得以有效結合,再輔以全球化背景下外部市場(外需)與內部產能的對接,這使得中國成為過去30餘年間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中國經濟在世界中比重得以快速提升,由1979年1.8%升至目前10%。這一過程中,資本和勞動力之間的結合最為突出,相應地,在中國就出現了兩個樣板間,一個是代表資金的浙江省,一個是代表勞動力的廣東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