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舌尖上的中國”難咽工業食用油

http://www.CRNTT.com   2012-05-23 14:05:51  


 
  每個人舌尖都流淌著故鄉味道

  共7集的《舌尖上的中國》,分別從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等方面一一呈現美食之道。主題完全不同,但不變的是活躍其間的鄉民和一草一木。“雖然是講中國美食的紀錄片,可是看完後沒有流口水,卻是莫名的一直鼻酸。”一位觀眾反映。

  有網友將《舌尖上的中國》收視火爆的原因歸功於“平實和情感”:“它不是空洞地宣教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直面平常百姓的生活,通過展現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流程,將吃回歸到家庭和母親,讓觀眾既眼饞又長知識,還引發情感共鳴。”由於拍攝地域廣泛,觀眾每每從熒屏上見到家鄉的人和物,就能勾起思鄉之情。而社會的變遷讓人們已經模糊了曾經的記憶,從中感觸更多的是“小時候的味道”。

  回憶賦予美食更多的意味。在《時間的味道》一集中,呼蘭河畔長大的朝鮮族姑娘金順姬的故鄉,是令她魂牽夢縈的泡菜的味道;湖南苗族姑娘小王的故鄉,則是田溝裡捕撈上來的鮮嫩魚肉的味道……她們的父母烹飪美食只為給遠歸的孩子做上美美的一頓飯,理由簡單又無法拒絕。

  除了親情,觀眾還感動於勞動者的恩賜。“人情味的加入讓觀眾不再停留於餐桌上的美味,而是去追溯采集者、製作者的辛勞付出。”陳曉卿說。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70多歲的捕魚老者、浩瀚大海上一無所獲的漁夫……看似簡單的竹笋、蓮藕、江魚等普通食材,其獲取卻極為不易。於是,有人稱讚該片“用吃貨的眼光拍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懷”。

  現實與歷史的切換留住觀眾

  “卓瑪尋找著一種精靈般的食物——鬆茸。”“都說大澳是觀賞日落最理想的地方,這裡,指的也許不僅僅是風景。”“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這些只是被觀眾推崇的紀錄片中眾多旁白中的幾例。

  而在紀錄片研究學者胡智峰看來,其成功更在於現實關懷與厚重文化的快速切換。“每一個小故事都取自正在發生的事實,那些一直都存在的美食給了觀眾一種情感上的親近感。”他說,“反之,如果是將如同文物般中斷多年的食物拿出來說事,鮮有人願意理睬。”

  此外,全片恰到好處引用的傳說、演義,又融入了文化傳承的東西。“比歷史類節目鮮活討巧,比做菜類節目深厚得多。”胡智峰說,“再加上碎片似的剪輯方式,將天南地北進行組合、嫁接,就通過味道營造出了一個個真實故事。”

  針對一些觀眾認為,全片鏡頭切換過快,陳曉卿直言不諱這部片子就是商業紀錄片,依照國際通行做法,必須在8分鐘內講完一個故事。至於是否拍續集,他認為所涉獵的主題是開放式的,“這只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將來肯定還會做續集,但具體做法未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