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孫中山的理想與宋教仁的星命

http://www.CRNTT.com   2012-07-05 14:35:00  


 
宋教仁的“天罡”自居

  安徽革命黨人範鴻仙,是於右任和宋教仁在上海《民立報》的同事。宋教仁遇難後他先寫了一篇《哀宋教仁辭》,1910年初,湖南人瞿方書在《中國公報》發了一篇文章很好的文章。他看到文章後就去見瞿方書。兩個人談話過程中,範鴻仙認為革命內部沒有能成大事的人才。瞿方書說怎麼會沒有人才呢,我的老鄉宋教仁就是同盟會內部的臥龍諸葛亮,他現在正在東京閉戶養晦。這樣範鴻仙第一次聽說了宋教仁這個人。一年後他就與宋教仁成了《民立報》的同事。

  在另一篇《且看三十六天罡》中,範鴻仙又談到宋教仁。1911年黃花崗起義時,宋教仁、陳其美、譚人鳳都去參加。起義失敗後有72個人埋在黃花崗。一個月後宋教仁回到上海,當天和範鴻仙在宿舍裡挑燈夜話。範鴻仙很悲觀地表示“七十二墳秋草遍,更無人表漢將軍……”意思是同盟會的72個骨幹死掉了,革命黨還有什麼希望呢?宋教仁說沒事,起義之前我們在香港進行籌備時,忽然來了一個算命先生,他看了我們這些人之後說道,中國要改朝換代了,將星將要出現了。我當時覺得非常荒誕。但是,起義中死掉的,恰好是算命先生說的七十二地煞。所有的天罡都沒有死。範鴻仙問宋教仁天罡都是哪些人呢?宋教仁說我本人與某某都是啊。這個某某說的就是黃興、胡漢民、陳其美、譚人鳳這些人。這就是當年宋教仁的精神境界。他自以為是天罡星下凡,專門來打天下坐天下和改朝換代當宰相的。

  宋教仁在日本留學時寫過一篇文章《二十世紀之梁山泊問題》,他用的筆名就叫宋公明,也就是宋江。後來應桂馨和洪述祖寫信要毀宋時,也是說“梁山匪魁,頃又四處擾亂,危險實甚”,把他這個宋公明一舉殲滅算了。

  我們的中學課文裡面有一篇《範進中舉》,範進的老丈人鄭屠夫一直看不起範進,認為他不能賺錢,就是一個窮秀才,平時整天打他耳光。突然有一天範進因為中舉高興瘋了,老丈人又打他一耳光,打完之後老丈人就後悔了,因為中舉的人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可見中國歷史上一直有相信星命星宿的文化現象。劉半農生前給賽金花寫了一本書傳記,賽金花很感謝。1934年劉半農死了,賽金花寫了一個挽聯,“君是帝旁星宿,下掃濁世秕糠,又騰身騎龍雲漢;儂慚江上琵琶,還惹後人揮淚,謹拜首司馬文章”。意思是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就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賽金花就像白居易《琵琶行》裡面“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妓。我這個“天涯淪落人”遇到劉半農,就是遇到了知音。當年讀書人把自己看得很高,都以為自己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間凡人,而是天罡星,是特殊材料。

  宋教仁去世後,《民立報》的年輕記者徐血兒寫了《宋教仁傳略》,其中談到孫中山回國時,宋教仁陪同張繼回上海開會,主張選舉孫中山為總統。1911年12月27日,同盟會諸巨子在孫中山的行轅開會,決定推選孫中山為總統,黃興為內閣總理。黃興不願意接受,孫中山、胡漢民也主張不設總理。宋教仁內審國情,外察大勢,堅決主張實施責任內閣。

  徐血兒在這篇文章裡面存在著為尊者孫中山和死者宋教仁避諱的嫌疑。相對來說,宋教仁當時的日文秘書、同盟會內部的日本籍會員北一輝,在1921年出版的《支那革命外史》一書中所說的要更加真實一些。

  據北一輝介紹,1911年12月27日早晨他從上海趕到南京,勸說宋教仁擁戴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宋教仁氣得滿臉通紅:老兄你也學日本浪人的那一套嗎?你的大元帥主張誤了事,黃興的優柔寡斷又誤了事,孫中山的空想再來誤事的話,革命事業該怎麼辦呢?黃興食言不來南京也無所謂,我有兵力,決不允許孫派的人踏進城門一步!

  等到同盟會元老張繼從上海來到南京勸說的時候,宋教仁才答應前往上海參加會議。他們在會上商量怎麼分配官職。會議結束後,宋教仁向北一輝道歉說:“今天早晨在南京對您發脾氣,非常失禮。孫先生實際上是個好人,我過去在東京那樣攻擊他,現在很後悔。黃君有很多人反對,不如由聲望較高的孫先生出來更能糾合人心,對革命更為有利。孫先生擔任大總統成為革命的中心人物,黎、黃二人分別在武昌和南京負責軍事,我擔任內務總長即國務卿掌握政制實權,集中力量促進全國統一。這樣大家都能夠各得其所。這是我和孫先生今晚商量好的。至於美法兩國政制形式的問題,現在還不是討論的時機。請您放心好了。”

  這是12月27號的事情。宋教仁還是太年輕,沒有政治鬥爭的豐富經驗。他開完會回到南京之後,孫中山又開了另外的會議。12月30號便出台了《中國同盟會意見書》,裡面以“貪夫敗類乘其間隙,遂作莠言,以為簧鼓;漢奸滿奴則複冒托虛聲,混跡樞要”之類極其嚴厲的字眼,把宋教仁完全否定了。孫中山把宋教仁定性為貪夫敗類和漢奸滿奴,就像是毛澤東說劉少奇是叛徒內奸工賊一樣,剩下的事情就不用孫中山做什麼了,等到合適的時候自然有黨內人士來處置宋教仁。

  1912年1月1日晚上,孫中山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1月3日,孫中山拿著已經商量好的內閣名單讓各省代表投票通過,這份名單上的黃興是內閣總理兼陸軍總長,宋教仁是相當於總理的內務卿。但是,這份名單被各省代表投票否決。第二天,孫中山又拿出一份名單,這份名單裡面沒有了總理,也沒有了宋教仁的名字,所以就順利通過了。

  1912年9月13日,於右任在《民立報》連載一篇《答某君書》中,這個某君應該是國民黨內部支持孫中山的某個重要人物。於右任介紹說:“如漁父者,才、學、識三者俱備,……今日為黨聲嘶、嘴腫,奮鬥而未已,是對於黨,亦不可謂其不忠。不意當南京政府時,本黨中一種人挾舊日之恨,拼命攻擊,聲言非驅逐宋某出同盟會不可。竟因反對宋君,廢去國務總理。”

  意思是說宋教仁一直為革命奔走,聲嘶力竭到嘴巴都給說腫了。孫中山當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卻幾乎被同盟會內部的一些人開除會籍。最後還是於右任出面求情,孫中山才給宋教仁任命了一個法制局局長的職務。

  另據江蘇代表、同盟會員袁希洛事後回憶,他與馬君武等人支持孫中山的總統制,堅決抵制宋教仁主張的責任內閣制。理由是想擔任第一任內閣總理的宋教仁年紀輕、聲望淺,革命黨內部的蔡元培、王正廷、王寵惠等人,以及響應辛亥革命的社會名流程德全、張謇、湯壽潛等人,都不應該屈居宋教仁之下。

  作為總統府秘書長的胡漢民,事後在自傳中回憶說:“鈍初居日本,頗習政黨縱橫之術,內挾克強為重,外亦與趙、張、湯化龍、熊希齡相結納,立憲派人因樂之以進,宋之聲譽驟起,故章炳麟才之。然終以黨人故,克強不敢奪首領之地位,鈍初始欲戴為總統,己為總理,至是亦不得不服從黨議,然仍主張內閣制。”

  這裡的“趙、張”,指的是老一輩的立憲派領袖人物趙鳳昌、張謇。“章炳麟”就是章太炎。

  章太炎在《自定年譜》中,另有“時府中粵人與遁初不協,惡其豫政,用為法制院總裁,克強任陸軍總長”的說法。他所謂的“粵人”,指的就是孫中山、胡漢民、廖仲愷等廣東同鄉。意思是總統府裡的廣東人和宋教仁合不來,不願意讓宋教仁干預政治,就讓宋教仁當法制局長,黃興當陸軍總長。

  1913年,“二次革命”沒有發動之前孫中山到香港見胡漢民、陳炯明、汪精衛等人,並且在香港接受外國記者採訪。談到宋教仁案,孫中山說袁世凱大總統與宋教仁案沒直接關係。有人說北京政府與宋教仁案有關聯,這是不公道的,我的看法是袁世凱總統與宋教仁案沒有直接關係,不過系其總理與有幹連也。“故袁世凱定必略有所知”。假如把袁世凱換成孫中山,這樣說可能更加準確一些。孫中山與宋教仁案可能沒有直接關聯,但對謀殺宋教仁這件事情,孫中山是“定必略有所知”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