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最幸福國度不丹的旅遊迷局

http://www.CRNTT.com   2012-07-13 08:13:35  


 
  不丹有資格接待遊客的賓館和度假村只有128家,一共能夠提供 5572個床位。然而,10%左右的遊客是徒步愛好者,他們並不需要舒適的賓館。因此,不丹能夠接納的遊客數量實際上要更多。

  2011年,不丹的遊客人數達到64000人次左右,比上一年的40800增加了56%,創下了歷史新高。1974年,不丹首次敞開國門,當年共接待了287名遊客。到2008年不丹從君主制國家成功轉型為議會民主制國家之前,年遊客量達到三萬人。政府在對待旅遊業發展問題上的謹慎態度是導致遊客數量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

  “自從1974年旅遊業放開以來,增加遊客數量從來都不是我們最先考慮的問題。我們主要考慮的是如何使旅遊業可持續的增長,”不丹旅遊局發言人當卻仁增說。

  政府在開放旅遊業後成立了該國唯一的旅行社—— 不丹旅行社,承擔境內一切旅遊相關服務。當時,不丹的私營部門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旅遊業無法吸引大量的企業進入。到1991年,該國旅行社的數量也只有33家。

  1999年情況發生了變化。政府放開了對旅行社的許可管理。這一措施大大地推動了該行業的發展。同年,不丹取消了對電視、互聯網的禁令,成為世界上最後一批引入電視的國家之一。

  此後,政府逐漸採取了“走價不走量”的發展策略。當卻仁增解釋說,這一策略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那些“具有責任感的遊客”。他認為,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限制遊客數量,而是為了尊重本國在環境、文化、安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經濟承載能力。記錄顯示,不丹旅遊者當中絕大部分都是60歲以上、有著良好教育素養的遊客,而且都是第一次來。

  可持續發展是不丹旅遊政策的核心。當卻仁增認為,旅遊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決不能超過經濟和人民的承受能力。不丹旅遊業的發展模式是在對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的模式和不丹農村人口的生活方式進行仔細研究後制定出來的。“我們希望在不影響高原地區游牧人口生活方式的情況下發展旅遊業。這樣,他們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旅遊業帶來的好處,”當卻仁增說。

  環境保護在不丹的旅遊政策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是奠定該國發展理念——“國民幸福指數”(GNH)的四大基石之一。不丹憲法規定,該國的森林覆蓋率永遠不得低於60%。將森林覆蓋率以憲法形式確立下來,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不僅如此,政府還承諾將永遠堅持碳中和的方針。

  正是因為這樣,今天不丹的旅遊業才會以生態為重。令不丹引以為傲的是,該國境內生活著165多種動物、770多種鳥類。此外, 喜馬拉雅東部地區60%的特有物種以及300多種藥用植物都生長在這裡。因此,很多旅遊項目都以該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賣點,如觀賞黑頸鶴、羚牛、白腹鷺等瀕危物種的尋蹤之旅。

  但政府對生態旅遊的限制也不少。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不丹明令禁止登山運動。即便是今天,遊客也只能走到山腳下的宿營地為止。雖然極限運動愛好者或許會對這項禁令心懷不滿,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不丹有著世界上最高的未被攀登過的山峰——7570公尺的幹卡本森峰。為什麼會有這項規定呢?當卻仁增的解釋是,不丹人民對於高山素來懷有無比的崇敬,因此,這項規定的背後有著深厚的環境和信仰方面的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