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61年不遇”不是北京脆弱的借口

http://www.CRNTT.com   2012-07-23 11:26:06  


 
  其次是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脆弱。據筆者所知,北京已不是第一次遭遇這樣的尷尬了。2004年的夏天,北京就曾經因為暴雨導致積水淹沒轎車車頂;2007年,因為暴雨,北京擁堵和緩慢通行的道路達117條,是平時的3倍,路況指數達四級,接近大面積癱瘓的五級。就在去年,在廣州、武漢等大中城市相繼出現“看海”景觀後,北京也未能幸免,筆者至今依然記得地鐵入口處的樓梯變身“瀑布”的“奇觀”。

  遭遇“61年不遇”的時候,城市一片汪洋,交通陷入癱瘓;不是“61年不遇”的時候,城市還是一片汪洋,交通癱瘓。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如果不去直視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薄弱,而是一味地強調暴雨的等級和自然的不可抗因素,那城市在下一次暴雨來臨的時候還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現在,輿論已經形成共識:“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排水系統比高樓大廈更能代表現代化”。只是,這樣的共識至今還未上達天聽。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

  一是經濟指標轉移了政府大部分的注意力。從改革開放至今,經濟建設一直是發展的第一要義。不管是從城市的前景還是民生的現狀來考量,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進步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但簡單的將經濟建設等同於獲取高的經濟指數,已經被證實是一個誤區。這樣的簡化使得與經濟密切相關的一些因素,比如民衆的意願,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的普及等被忽視,使得經濟建設異化為對高樓大廈和GDP的追求。但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簡化使得目標更容易達成,成果更容易顯現,因而成為各地政府樂此不疲的施政手段。

  二是對於官員的考核太過單一。這種單一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只重視經濟成果,忽視了與民生相關的其他方面;二是只以考核的各項指標為依據,而忽視了鮮活的現實樣本,即群衆對於官員及其政策的切身感受。這種單一直接影響著官員的決策,為了獲得上級的認可,他們只能在短暫的時間裡拿出看得見的成績,而像城市下水道這樣的工程需要耗費的時間遠遠超過了一個地方官員的任期,就算這屆政府願意去做,也很難保證下一屆政府能夠繼續推進。

  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們的大部分政府官員沒有真正意識到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若與經濟的發展速度不同步,將成為經濟進一步提升的桎酷,或者就算意識到也缺乏實踐的動力。如果我們對於官員的考核不再局限於看得見的經濟指標,而是更多地考察看不見的有利於民生的工作,更注重群衆的口碑,那將會激發更多的官員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與群衆生活的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促使他們將服務民生作為發展經濟的最終目標。

  在整個事件中,有一則報道讓筆者感慨萬千。處於暴雨中心的明代團城無一例積水報告。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團城“服役”。可見,完善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並不是一件難事兒,能不能做到關鍵在於現在的城市決策者願不願意去做,當然我們需要在制度和機制上做一些改革,讓這一切不取決於官員的官德,而是制度指引下的必然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