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奧運獎牌競爭的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2-08-13 10:24:24  


 
  首先,中美數量上競爭,但質量上仍然不在同一層面,即便中國質量上也在不斷追上美國,但結構性力量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超過美國,但是經濟質量、經濟結構上難以企及美國,生活方式上更是無法、也不應向美國看齊。美國的結構性權力遠遠大於中國。這就是中國成為亞洲多數國家第一大貿易夥伴,但是美國通過重返亞洲,很快就離間了中國與亞洲鄰國關係,惡化了中國周邊環境。

中美面對共同的挑戰

  其次,中美面臨不同的壓力和共同的挑戰。所謂不同的壓力,主要從國內而言,在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上,中國要擴大內需,美國要減少消費;在國家安全上,中國壓力多來自於周邊,聚焦於領土(海)、主權,而美國來自於全球。所謂共同的挑戰,主要就國際而言,中美日益成為利益攸關方,是解決人類共同挑戰——全球經濟衰退、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等,所必須的主要角色,而絕不應給人類帶來新的挑戰。

  再次,中美同時發力,擠掉的是各自對手,相互之間並未形成零和博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改革份額問題上,中國的增長並非以美國削減為代價,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這種情形。在奧運獎牌榜上,也是德國、澳大利亞等傳統西方體育發達國家衰落,凸顯了中美“兩超”地位的。

  最後,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各有千秋,皆為世界多樣性所必須。發展模式如此,傳統文明更是和而不同。中國仍然是地區性、內陸型文明,與美國全球性、海洋型文明不同,導致兩者行為理念和思維習慣各不相同,對於解決人類共同挑戰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存在孰優孰劣、誰演變誰的問題,而面臨人類共同挑戰應“共同演化”(co-evolution)。

  鑒於上述四點觀察,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太平洋足夠大,能夠容納下中美;世界足夠大,能夠容納下中美。即便將來中美迎頭相撞的可能性上升,由於兩國文明體系、行為理念與戰略文化不同,並且皆為世界發展所需,完全可以形成從雙邊、多邊到全球互補型良性合作與競爭關係。

  中美全球競爭,從亞太到非洲,從陸地到海洋,從網絡到太空,表面看美國感受到中國在步步緊逼,其實,換種心態看,中國在發展,美國也在發展,真正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並不多。中美之間仍然是“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中國特色”和“美國例外”,對世界而言,皆相得益彰、異曲同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