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焚書指南》是對出版生態的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08-20 14:08:56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訊/近日,作家馬伯庸一篇《焚書指南》在網上引起熱議。馬伯庸寫道:“假如遭遇一場千年不遇的極寒,你被迫躲進圖書館,只能焚書取暖,你會先燒哪些書?如果是我的話,第一批被投入火堆中的書,毫無疑問是成功學和勵志書。第二批要投入火堆的書,是各種生活保健書。第三批需要投入火中的,是各路明星們出的自傳、感悟和經歷。”對此光明網今天登載朱四倍的文章“《焚書指南》是對出版生態的反思”指出,《焚書指南》在表達個體不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眾的不滿,這樣的“指南”正提供了深入反思的契機,不僅是對個體需求的反思,也是對整個出版生態的反思。 
 
  15日媒體報道,作家馬伯庸的一篇《焚書指南》在網上引起熱議。馬伯庸寫道:“假如遭遇一場千年不遇的極寒,你被迫躲進圖書館,只能焚書取暖,你會先燒哪些書?如果是我的話,第一批被投入火堆中的書,毫無疑問是成功學和勵志書。第二批要投入火堆的書,是各種生活保健書。第三批需要投入火中的,是各路明星們出的自傳、感悟和經歷。”

  《焚書指南》包含著對成功學和勵志書、生活保健書、明星自傳之類書籍的不滿,但正如評論者所言,“這四類圖書的盛行隱喻了時代的特征”。因此,對我們、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出版界來說,“焚書取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反思契機。我們需要書籍來溫暖心靈,而不是為了當柴火用。

  在各種評論中,有一種“需求論”的觀點,認為這些書可以燒掉,但讀者的需求不會因此消失。原因就是: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讀者的閱讀傾向於實用和功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對此,筆者並不贊同。

  用“需求論”解釋圖書市場的亂象,如跟風雷同、粗制濫造,無法服眾。讀者的需求是豐富的,哲思類、工具類、娛樂類都可包括,但這種需要不是粗制濫造、雷同跟風的理由。“需求論”很可能遮蔽《焚書指南》的反思味道,甚至在有意無意間助長成功學之類書籍的亂象。

  我國年出版圖書已逾30萬種,但繁榮背後危機明顯。公眾對出版市場的詬病早已有之,常見的指責是,“在比拼暢銷書品種、銷量,比拼發貨碼洋增長率的浮躁風氣中,有意無意地放棄了出版者所應承擔的文化責任,喪失了商業倫理底線”。

  毋庸諱言,我國圖書市場上內容低俗、質量低劣之作並不少見,繁榮背後湧動著一股低俗化浪潮,成功學、勵志書、生活保健書、明星自傳類書籍恰恰是重災區。美國現代出版業的先驅人物之一蘭德.勞依墨曾說過:“出版行業是智力的買賣,不斷生成思想,並尋找合適的人們去完成、貫徹這些構想。”如何使出版業在品位、格調和效益上共贏,是圖書作者和策劃者們應該思考的。一味迎合讀者,只為滿足讀者淺層次的閱讀需要,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卻忽視社會效益的做法,投機取巧的意味明顯。

  這樣看來,《焚書指南》在表達個體不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眾的不滿。這樣的“指南”正提供了深入反思的契機,不僅是對個體需求的反思,也是對整個出版生態的反思。即便部分讀者的閱讀需求導致了成功學等書籍的泛濫,也不能成為我們默認這種泛濫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