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崔健: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http://www.CRNTT.com   2012-10-09 13:46:10  


 
我們追不上時代,他與時代並行

  我看差不多了時機已經到了,

  我是幹脆放棄還是繼續努力,

  拿出新的勇氣還是回家去,

  回家把青春的愛情進行到底。

  ——《小城故事v21(下)》

  2011年元旦,崔健再次回到工體舉辦個人演唱會。這次他帶給歌迷的新體驗是將搖滾和交響樂融為一爐。與他攜手合作的,正是他當年的老東家——北京交響樂團。這次跨年演出,讓很多老歌迷盡興地重溫了一次崔健出道至今的所有經典作品。演出最終在他3次返場後結束。

  “我們古典音樂走得非常難,但是崔健比我們還要難。”這次演唱會的指揮譚利華說。“我不好說什麼是搖滾精神,但崔健身上,一直有他的精神。”

  “以後崔健的音樂,肯定是會往更純粹的純音樂發展。”音樂人方無行說,“其實他以後的演出可以考慮分為兩種,一種是在體育館裡舉行的大型演唱會,樂隊是老班底,曲目就是那些歌迷懷舊的經典作品;另一種是很小的規模,最多也就二百人,觀眾比較高端,都只為音樂本身而來。在這種演出上,崔健就可以把他的音樂實驗,把他最純粹的音樂拿出來跟大家交流。而且這種演出,他可以和很多新樂隊成員合作,找到新的音樂思路和模式。”

  幾天前,學者周國平和崔健進行了一次長談。接下來他們還會約談幾次,談話內容作為修訂部分將收錄進10月底再版的《自由風格》中。今年6月23日,二人共同的朋友、音樂人梁和平因為車禍導致高位截癱,他們想用版稅為他接下來的治療和生活提供一些幫助。

  “這次再見面,感覺他整個人變得平和了。”周國平說,“11年前的他性子還是非常倔,比如面對媒體他會排斥,但是現在,就算媒體拋出一些不太得體的問題,他也會配合,而且巧妙地引到自己的話題上來。”

  如果說對於今天的年輕人,“崔健是誰”會是一個問題;那麼對於很多昔日的歌迷,問題便是:崔健還是崔健嗎?

  “雖然進入90年代以來,崔健的作品一直呈現一個下降的曲線,但他依然是極其少有的音樂人,甚至在整個藝術圈都是極其稀有和獨特的。”李皖說,“歷史上只有極個別的人,能夠使時代主題成為他的創作。具有這種雄心和嚴肅目標的人很多,但崔健是這麼長時間以來表現最好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選擇了一個最有分量的對手’。他一直力圖找到這個時代最大的主題,對這個主題進行言說。”

  對於7年前問世的崔健第五張專輯《給你一點顔色》,李皖評價說,“面對一個分化的時代,崔健找到的解決方式依然是天才的,也是有效的。從前他在作品中的角色接近於自己,他不過把這個角色抽象成一個‘我’;但在新專輯中,他用網友、民工等等不同身份的角色扮演,既聰明又富有創造力地找到了自己的解決途徑。這個時代像一列火車,我們已經很難追上它,但崔健好像始終在和它並行。在今天,他始終在寫中國的問題,依然在給時代畫像,並且最後的成像是逼真、豐富和多彩的。不管時代怎麼改變,崔健始終能夠牢牢地抓住自己的目標,不被甩開。”

  在李皖看來,崔健在今天最大的尷尬就是再也不會有當年那麼多聽眾,從前那些狂熱的歌迷甚至已聽不懂他了。“大家看起來像老朋友,其實早已形同陌路。對他的怒氣和怨言,其實反襯的恰恰是我們自己在今天的不堪。”當年北大崔健後援會的青葱學子如今已散落天涯,有人從政,有人經商。中年心事爬上鬢角發際的他們,會在某個久違的沉睡夜裡夢回當年的看台時光嗎?

  周國平這次的觀察結果與李皖的感受如出一轍,“今天再打量崔健,他的確不在中心位置。大家都在追逐短平快,但他依然在孤獨地進行一些堅實的思考。他讀書不多,所以他的思考不是思辨和過於邏輯的,但也正因如此,他的思考全部出自生命本能,是建立在最根本生存狀態上的一種社會思考。這種嚴肅的追求,可能因為跟時代的反差,更顯得可貴。”

  在崔健接下來的計劃中,電影依然會占據很大的篇幅。《藍色骨頭》裡複雜的人物線索和豐富的小傳背景,讓他有了很多拍攝續集的可能。當然最重要的依然是音樂,他痴迷技術,面對數碼時代依然充滿征服的野心。在他的憧憬中,未來還應該有一間音樂教室或一個基金,讓音樂在很多孩子幼小的心裡生根發芽。

  崔健當年在北交的一位同事說:我們一直表演的都是別人的作品,崔健卻寫了一輩子自己的歌;我們循規蹈矩等到退休,他大概會自由自在地過這一生。

  還是“白鹿原之夜”,演出接近尾聲,全場觀眾在崔健下場之後依然持續不斷地喊著他的名字。在潮水一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崔健返場。《花房姑娘》熟悉的旋律響起,他習慣性地微微佝起背,逆光裡抱著吉他的背影像是一只不停地揮動翅膀的鳥。既像是在甩掉泥濘,又像即將振翅高飛。全場大合唱的背景聲,依然沒有淹沒音響裡傳來的他的歌聲:你問我將要去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餘楠 發自北京、西安 日期:2012-10-05

  (實習記者李玲利、代雙雙對本文亦有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