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功名漩渦中的郎朗

http://www.CRNTT.com   2012-10-25 08:10:48  


 
  藝術與商業

  偶像崇拜與古典音樂因為郎朗的居中投射而得到一次拼接,這點只須看看公開場合裡那些亢奮圍觀他的人就可知道。在中國,郎朗的演奏會很快也變得一票難求。2007年,考慮到容量問題,像很多歌星一樣,郎朗在國內的音樂會也改走體育館路線,而不在布置得過於嚴肅和沉悶的音樂廳裡進行。那之後,每年他會在全國10個城市巡演。但這別出心裁的一種改裝,其質量與效果究竟怎麼樣,在流行起來的同時能否避免流俗?換一個場地是否就意味著高雅藝術的生命力更強更持久?這些都讓很多業內人士爭論不休。

  “這也是市場需求,很多琴童看到郎朗,受到了鼓舞,更多時候他的音樂會帶有教化作用,不是從音樂的角度來開音樂會。”李寧說,“但我們也在修正,希望每年打造一場純粹的經典音樂會。”

  偶像崇拜即意味著可供開發的市場潛力,這些年郎朗致力的事務之一就在於此。古典音樂與通俗社會的接近不可缺少商業手段一環。他今年在深圳建立了一所國際音樂學校,這是由一家財團提供的支持,而追逐他的商業品牌也蔚為壯觀,每年據說會接到七八十樁商業邀請,其中不乏一些樓盤的開業典禮。這些事務父親負責統籌,最後由郎朗自己決定,留在手裡的有七八個。“要看是不是對古典音樂有促進作用。”李寧說。

  通過廣覆蓋的媒介,藝術家的身影被放送到各個角落,這種相互借力的路數也會被不少人指責為低格調。但他們表現得毫不為物議動搖。此種結合在國外已經顯得普遍,比如知名樂團的背後往往就活躍著一批企業家的身影。他們據此認為,沒有藝術不商業化的。

  “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等人活著的時候,對自己的音樂會也會做廣告,也要推銷自己的票。任何情況下,古典音樂都是需要商業化的,否則誰養活呢?國家又不會養你。”郎朗的贊助商劉健說道。

  然而,商業社會無時不在各取所需。熱衷此道的人若定力不夠,容易陷於浮躁和虛榮。朱雅芬有時也會提醒郎朗:社會上有一些誘惑,你要注意啊!她現在是郎朗深圳那所音樂學校的執行副主席,4月份郎朗回國一次,他們一塊兒在深圳待了10天,雖然住一個酒店,但想和郎朗溝通一下學校建設事宜,半個小時說話時間都沒有,老有人把他拽走。好不容易待在酒店裡,也是滿屋子的人,令朱雅芬直喊,“我的天呐。”

  “感覺有人要他做的事情太多了,說白了,國內一些人都想利用他的名人效應撈點兒好處。這個見面會,那個發布會,哪個老板有什麼事兒了,哪個領導有什麼事兒了。現在人家把他當成一個明星,而不是一個藝術家,這是不一樣的。”

  此種情境與成名之前判若雲泥。當年郎國任不顧一切辭掉工作將郎朗送往北京學習,沒有收入,租住在最便宜的地區,“到哪兒都有受欺負的感覺”。出國後,每回到北京,總會勾起郎朗一種心酸。北京奧運會是個分水嶺,彼時他在北京待了一個月,感受到非常友好的接納,他與中國主流社會的關係也徹底改寫,而目前所有的苛責多少算得上是位置調換之後的“磨合”。

  “我算是深知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的。”郎朗自認如此。但活得明白,知易行難。30歲的年輕人,當他被推到一個要為家國天下有所擔當的舞台中央,怎樣擺放功名利祿也就成了不小的考驗。

  “第一次在美國演出拿到支票時很開心,但時間長了你就會覺得這並不很重要。”

  車子行進在北京的夜幕中,完成一天的工作,年輕的鋼琴家此刻最是放鬆,仰靠在座椅上,間或翹翹二郎腿,“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有些錢以後還能保持對藝術的態度,或者對生活的態度。”

  作者:南風窗記者 章劍鋒 發自北京 

  來源:南風窗 題:功名漩渦中的郎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