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四方面化解中國投融資體制八大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3-04-13 11:09:53  


 
  第五,投融資模式的選擇問題。

  在中長期投融資領域,政府行政主導會帶來許多弊端,而完全要依靠市場主體自發投資,也難以保障許多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重大投資項目。在中國多年的投融資體制改革中,核心思路是從財政主導轉向金融主導,但其中的問題,一是政府作為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雙重矛盾沒有解決,二是忽視了金融主導下的政策性投融資體制建設。尤其是隨著前些年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轉向商業化,使得中長期投融資機制也可能缺少了一個重要環節。客觀來看,在財政直接投資、市場金融性投資兩種模式之外,考慮到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型經濟體,且城鎮化尚未完成,還必須要有對中長期政策性金融的投融資模式的系統構建。

  第六,缺乏適合中長期投融資特點的制度和管理機制。

  一方面,目前還缺乏統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的基本法律,主要依據各部委發布的行政規章以及規範性文件,對政府的公共投資職責定位也不清楚。另一方面,針對政府通過平台企業進行的投資,還缺乏依據其特點而構建的風險評價、控制、監管準則,也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項目後評價機制,更沒有把政府的投資職責,與對投資的監管職責徹底區分開來。所有這些制度環境的缺失,加劇了中長期投資中存在的資金浪費、項目低效和重複建設現象。

  第七,投資效率和效益欠佳,投資率過高。

  雖然高投資支撐了中國經濟高增長,而且投資拉動在未來仍具有合理性,但是也出現了“過猶不及”。例如,2003年以來,中國的投資率連續八年超過40%,2011年中國投資率達48%,為有史以來最高,最終消費率是47%,為有史以來最低,第一次出現投資率超過最終消費率的情況,其中必然蘊含著結構失衡問題。此外,無論在城鎮化建設還是工業投資中,效率和效益不佳的情況屢見不鮮,尤其在基礎設施投融資領域,“政績項目”、“面子項目”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

  第八,投資受宏觀調控影響過大。

  一方面,在投資擴張的內生機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宏觀調控的大起大落,進一步導致了經濟景氣期間的投資過剩,與經濟低穀期間的投資受損,無法形成可持續的中長期投融資理念與機制。另一方面,各種各樣的產業振興、產業刺激政策雖然不可缺少,但是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缺乏縝密論證,更多依靠行政思維來完成,由此導致中長期投資的結構性、集中性風險增大。例如,在許多戰略新興產業中,“大幹快上”的盲目投資已經造成惡劣後果,包括物聯網、LED項目、光伏產業等,都出現了產能過剩。這里就需要注意產業政策的適度問題,“引導”和“刺激”不應使投資嚴重偏離市場選擇。

  完善中國投融資體制改革需要新思路

  文章指出,對於完善投融資體制來說,要緊緊圍繞現有體制存在的問題,重點從如下四條路徑來推進改革。

  第一,環境保障:明確公共投資與非公共投資職責,建設市場化的投資管理與約束機制。

  作為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出發點,首先需要重新審視政府的投資職能定位。隨著將來城鎮化和工業化道路由規模擴張變得更加重視質量,預計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也在變窄,同時政府投資的效率也在降低。

  未來應該一方面逐漸減少政府的直接和間接投融資行為,另一方面推動相關領域進一步向民間資本放開,以市場力量來解決政府投融資難題,從而自源頭上減少政府投資責任帶來的負債衝動。在此基礎上,根據公共投資、准公共投資、非公共投資項目的不同特點,構建不同的投資管理、市場監管、風險防範與責任分擔機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