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待拆除的炸彈—美國本土極端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3-05-02 10:58:41  


 
  儘管警方沒有指明有伊斯蘭背景的察爾納耶夫兄弟是否與美國本土的“反控槍組織”有關,但值得玩味的是,在4.15馬拉松賽場爆炸兩天後,奧巴馬自己政黨所控制的參議院就否定了旨在擴大購槍背景調查的控槍提案,顯示了對民間“極右翼”組織的讓步。更令媒體奔忙的是,白宮4月16日剛剛截獲一個寄給總統、初檢含有蓖麻毒素的郵件,次日在20年前發生韋科慘案的地點附近,夜里突發造成重大傷亡的化肥廠爆炸事件。一連串的突發事件讓美國社會的“反恐”神經更為緊綳,而根據西點軍校打擊恐怖主義中心的一份報告,“美國目前發生的暴力襲擊和預謀襲擊主謀者中,‘極右翼’的組織和個人數量正在飛速增加”。
  “仇恨犯罪”

  除了“反控槍”組織,來自美國本土的威脅還體現在日益增多的“仇恨犯罪”。

  美國1990年聯邦《仇恨犯罪統計法》將仇恨犯罪定義為“全部或部分由於行為人在種族、宗教、國籍、性取向等方面的偏見引起的對人身或財產的犯罪”。有時,“仇恨犯罪”也被稱為歧視與敵意犯罪(discrimination & hostility)或偏見犯罪(bias crime)。

  根據聯邦調查局(FBI)的統計,美國在2011年共發生“仇恨犯罪”6222起。其中有60%由受害人的種族或國籍身份引發。其它的重要誘因還包括性取向偏見或宗教偏見。在因種族或國籍而遭遇不幸的受害者中,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據了最大的比例。另外,同性戀及雙性戀者、猶太人也是頻繁遭受“仇恨犯罪”的群體。

  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仇恨犯罪”的法律在美國內戰後制定,即1871年《民權法案》。當時的立法主要是為了打擊美國內戰後南方3K黨的猖獗橫行。由於針對黑人的暴力襲擊、私刑非常普遍,聯邦不得不專門為此立法。而到了1968年,隨著約翰遜總統簽署新《民權法案》,“仇恨犯罪”成了國家政治中的核心議題之一。至今,美國已有45個州為“仇恨犯罪”立法。

  但是,立法層面的努力並沒有顯著減少“仇恨犯罪”的數量。在社會價值趨向撕裂的地區,“仇恨犯罪”往往會使某一特定群體遭受滅頂之災。據統計,美國在2012年仍有1007個活躍的“仇恨組織”。這些組織以俱樂部、幫會甚至民兵團體的形式存在。其仇恨對象通常是同性戀、少數族裔等群體。除了恐嚇、跟蹤、勒索外,受害者遭遇謀殺、強姦等惡性犯罪的比例一直非常高。2012年在威斯康辛州發生的錫克廟屠殺案,以及今年年初發生的阿拉巴馬州預謀襲擊案,犯罪嫌疑人都自稱“新納粹主義者”或明確將襲擊對象指向黑人、同性戀者。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預測數據,到2043年,美國人口中的白人將不再占據多數。而如今的移民立法又有“大開方便之門”的傾向,美國人口的多元化仍在加速。在這個背景下,美國未來本土安全的最大威脅很有可能來自有關“移民身份”的“仇恨犯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