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緊迫性增加

http://www.CRNTT.com   2013-05-05 15:43:58  


  中評社北京5月5日訊/4月,中外金融界發生的三件事值得我們進一步提高對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緊迫性。一是4月9日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惠譽將中國長期本幣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此舉雖引發不少爭議,但我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二是4月15日世界黃金價格暴跌,在徹底動搖全球對黃金未來走勢的看法時,對全球經濟金融的脆弱性和系統性風險的擔心不容回避;三是4月出現的“債券代持”風波有可能觸發“共同的風險敞口”。凡此種種,無不反映中國面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日益嚴峻,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任務日益重要。

  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因素有重大變化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潘正彥文章分析,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因素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系統性金融風險累積過程比引發危機本身更重要。

  Davis and Karim在2009年的已經研究中發現,系統性風險往往有較長的累積過程和“潛伏期”。系統性風險可以在較長時期內積累而不對金融體系產生明顯影響,但往往會突然以災難性形式表現出來。甚至,系統性風險的累積過程遠比引發危機的導火索和危機本身更重要。因為系統性風險不僅隨時間推進而不斷累積,而且風險累積也會成為一次正向的衝擊事件,並造成巨大傷害。

  第二,系統性危機的爆發可以發生在金融體系而不是單個金融機構。

  傳統的觀點強調風險爆發的最初衝擊事件是外生的。包括始於單個金融機構倒閉、個別偶發事件的觸發危機進而傳染給其他金融機構等。但美國次貸危機表明:系統性危機可以發生在金融體系。由於金融機構內大部分機構均持有共同的金融工具(或風險敞口),一旦其出問題,則金融體系中的絕大部分甚至整個金融體系都同時面臨破產的風險。這種類型的系統性風險爆發引起的金融危機危害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更值得警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