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長聲:反日與哈日阻礙中國人真正了解日本

http://www.CRNTT.com   2013-09-26 11:31:12  


 
現在台灣年輕人都比較喜歡日本

  騰訊文化:日本占領台灣50年,您能否談談日本對台灣的影響,比如日本文學對台灣文學的影響?

  李長聲:這方面其實我不是很了解,我覺得日本對台灣有所影響,可能在社會風氣上影響較大,但受影響較大的這一代人現在基本不再了,不過受父母影響,他們的下一代可能也傾向於喜歡日本,現在台灣的年輕人都喜歡日本。

  騰訊文化:這在台灣的電影電視中都有所表現。

  李長聲:對,去日本顯得比較高檔,這種影響肯定是存在的。我出生在長春,日本占領期間是偽滿洲國的首都,所以有很多日本人的影響留下來,特別是對我父母那一代人影響特別大。我父親就會日語,他年輕時在滿洲的日本公司工作,我最開始是跟他學說日語的,因此80年代日本研究熱的時候,當時我在長春辦文學雜誌,也是因為那一代懂日語的人要重新恢復工作,重新發揮作用,所以長春在日語方面顯得很有優勢,這與當年日本人的影響分不開,他們小時候學習時要講日語,所以日語非常好,但隨著這一代人故去,同時各地的日語逐漸發展,長春的優勢也就不再了。

中日之間兩千友誼史是神話

  騰訊文化:您在書裡用了很長篇幅寫日本的復仇故事,日本政府似乎也鼓勵復仇,相對而言,日本報恩的故事少,這是為什麼?

  李長聲:日本接受中國文化不可能是全盤吸收,它畢竟有自己的傳統,日本人利用傳統建立自己的文化。比如中國在唐朝就已經禁止復仇了,日本一直沒有禁止,直到明治維新後才下令禁止復仇。過去子為父報仇、弟為兄報仇,政府是鼓勵的,如果一個人父親被殺了或者哥哥被殺了而不去報仇,那麼他在地方上就沒辦法生活了,會受到大家的排斥,甚至失業,他去復仇的話,地方諸侯或領主還會鼓勵他,給他發放路費。

  復仇在日本既是傳統民風,也是制度的一部分,幕府時代有復仇的規定,這證明幕府是鼓勵復仇的,但也有另外的規定,比如哥哥不允許給弟弟報仇,不許別人復仇之後再去復仇,在中國的語境中就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一直復仇那麼男人就被殺光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頒布了禁令,禁止復仇,到現在也才一百多年歷史,因此日本人還存在復仇心理。我認為日本人對美國絕對是懷恨在心的,它早晚要復仇,以報兩顆原子彈之仇。

  騰訊文化:日本對中國沒有復仇的心理?

  李長聲:我認為日本對中國沒有復仇的心理,因為日本人不認為是中國打敗他們的。

  騰訊文化:中國人總是覺得日本文化是學中國的,日本為什麼不感恩,還總想著侵略中國。

  李長聲: 日本對中國不感恩,這與歷史有關,唐朝曾打敗過日本,這就是史上的“白村江之戰”,當時朝鮮半島是三韓,日本支持百濟,朝鮮支持新羅,唐朝軍隊在白江口大敗日本和百濟的聯軍,儘管日本艦船遠多於唐朝,但日本仍然遭遇失敗,這一戰奠定了東北亞地區一千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此戰之後日本一直抱著復仇的心態,所以有人說甲午戰爭是日本報白村江之戰的仇,日本臥薪嘗膽一千年,終於報了仇。

  騰訊文化:元明時期,中日之間也發生過戰爭。

  李長聲:我前幾天在上海圖書館演講,題目就叫“兩千年友誼的神話”,中日之間有兩千年友誼,只是近代打仗,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唐代以後,日本每朝每代都和中國打過仗,認為中日之間友好兩千年,這只是一個神話。

  騰訊文化: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人花了很多功夫來了解中國,從某種角度而言,日本人更了解中國,甲午戰爭時日本也有人懷著入主中原的情結,日本人為何抱有這種心態?

  李長聲:豐臣秀吉就曾想攻打明朝,讓天皇到北京當皇帝,然後自己去寧波經商,經商是他的夙願。因此豐臣秀吉想借道朝鮮,但朝鮮不同意,後來豐臣秀吉死了,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中國存在改朝換代的傳統,因此日本人覺得他們也可以入主中原,也可以成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到甲午戰爭時,日本人還有這種想法,但已經落後於時代了,當時的國際形勢不會允許日本獨霸中國,日本人可能認為自己是中華文化的正統,但歐美國家不認可。

  騰訊文化:日本人的這種想法很幼稚?

  李長聲:對,可以說幼稚,日本的想法總是晚一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