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和平論壇成為促進政治對話推力

http://www.CRNTT.com   2013-10-12 08:59:35  


採用沙龍對話的形式,在兩岸交流對話中第一次出現。(中評社記者攝)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訊/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所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確定了國共兩黨和兩岸當局必須完成的五項工作任務:一、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二、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三、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四、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五、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當時,由於台灣地區是由拒絕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而其黨綱仍然堅持“台獨”內容的民進黨掌政,因而上述五項工作任務,只有其中的第五項“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可以進行,每年都定期舉辦“國共論壇”,及國共兩黨領袖進行會晤。其餘四項,則無法進行。

  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日,主張一個中國的國民黨重新奪回台灣地區的執政權,並由馬英九執掌,為全面貫徹落實五項工作任務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組織條件。但是,馬英九為了要做“全民總統”,想把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所獲得的五百多萬選票也盡括囊中,因而走了一條與傳統國民黨、尤其是經國民黨主席確認的五項工作任務並不完全相同的路線,不但是在“陸委會”主委人選上,討好民進黨和李登輝,而且還推行了一條“只經不政”的海峽兩會協商路線。因此,五項工作任務,只能是完成屬於經濟範疇的第一項“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第三項的“促進兩岸經濟發展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而一直拒絕進行屬於政治範疇的第二項“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第四項“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

  因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出現了不平衡的狀況,“只經不政”的結果,就是使經濟協議未能獲得充分的政治保障。盡管兩岸簽署了十九項協議,達成兩項共識,與此同時大陸向台灣“讓利”,但馬英九卻無法也不可能將之運用到經濟運行上來,因而無法實現自己在“總統”競選過程中作出的各種經濟及民生承諾,使自己的民意支持度由盛轉衰,最後陷入只有個位數的低穀。而且,還出現了“逆反”的情況,那就是本來台灣各行業發展大有益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由於宣導不足,而遭到善於見縫插針的民進黨的曲解,令到部份本來也支持兩岸交流的民眾產生誤解,民進黨更是“食住條水”,在“立法院”搞了個違反慣例的“逐條審查,逐條表決”,多次霸佔主席台,而致無法開議;即使是有利於台灣人民福祉的“兩岸互設辦事處”議題,民進黨也諸多阻撓,硬要將只是適用於國際關係的《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的內容強塞進去。因此,兩岸協商就遇到了“小瓶頸”,“ECFA”的各項後續議協議,都無法繼續洽簽。當然,這個狀態,更是成為兩岸協商無法進入政治範疇的“大瓶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