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灣學者:繁體字是種文化懷鄉病

http://www.CRNTT.com   2013-11-11 12:26:44  


 
  李奭學:這是一個主體性很強的問題,得對自己的文化主體有非常強的認識,在這種前提下去接受外來文明,才不會迷失在外來文明中,否則會變成“banana”—黃色外表,白種人的思想。當然這並沒有錯,但是這當中白的,應該是西方好的方面,而不是西方壞的方面。比如到西方去,那些服務生的態度,絕對比在中國的服務生的態度好太多。再比如說西方大學的圖書館,他們的圖書館館員對學生的問題都能有非常專業的解答。像我去西方那些研究性圖書館,他們的專家都會出來接待,但我在大陸遇到的某些情況是被拒於門外—我想借一本古老的書,但他們根本就不想借給我,他們把善本書當作是古董,是要秘藏的東西,這種情況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很嚴重—上海圖書館就好多了。你是否把你的職業當作是服務人群的職業看待—是在保存這件家私,那自然不會外借,可對西方人而言,書籍就是要給人研究、給人看的,所以他們就非常大方,即使是中世紀的東西,只要你好好對待,還是照樣會拿出來借人讀的。我去梵蒂岡教廷圖書館借書看,像羊皮卷之類的古書也能借閱。西方好的東西不應該拒絕,若拒絕就是自絕於世界;同時傳統文明也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部分應該保留,壞的東西應該剔除。

  有些普世價值,我覺得沒有東西方的差別。我是讀外文出身的,但在中國文哲研究所工作,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矛盾,反而常常還能因為讀的是外文,在讀中文時,能夠跟西方的東西彼此互相照應,這就到研究的層次去了。這是我非常深刻的體會。我經常在大陸出差,會跟社會各個層面的人接觸、聊天,最大的感觸是大陸在學習西方,但只是在學西方的表象,比如大陸也學西方吃牛排、喝紅酒,但吃牛排、喝紅酒背後的文化就不知道了。我認為大陸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教育,這個教育不是簡單的西方教育,而是要把西方好的東西拿進來的教育,也不是拒絕傳統的教育,應該是把傳統的好的東西再銜接起來的教育。

  注:李奭學,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獲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先後任職於台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等,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外文學關係、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翻譯史和現代文學,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著譯有:《西方文學史》、《誤入桃花源—書話東西文學》、《中外文學關係論稿》、《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三看白先勇》、《細說英語字源》、《得意忘言:翻譯、文學與文化評論》等。

  來源:時代周報 記者:趙瓊 2013-11-09 07:3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