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喬新生:中國改革的真假

http://www.CRNTT.com   2013-11-15 09:14:04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教訓表明,對改革政策必須“聽其言觀其行”。1980年代的價格改革,的確為中國走向市場經濟鋪平了道路,然而,由於價格改革留下了巨大的隱患,出現了許多壟斷集團,因此,後來的改革問題重重。1990年代的所有制改革,造成國有資產大規模流失,少數權貴階層人士因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而成為富豪,而國有企業的職工卻因為失去勞動崗位陷入困境。
 
  本世紀進行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試圖打破傳統的利益分配格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推行的退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想要通過提高城鎮職工的退休福利待遇,逐步縮小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然而觸及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益,改革出現了嚴重的變形。學術界討論的“延遲退休”方案,實際上是在增加城鎮職工負擔的基礎上,消化中國退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所積累的問題,普通退休職工又一次承受著中國改革的陣痛。
 
  中共提出的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旨在進一步強化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中共意識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試圖通過改革提高中國居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但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中共在改革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如何提高居民的福利待遇,而是如何化解黨內不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問題。1980年代的價格改革,使得中國走上了市場經濟的不歸路,1990年代的所有制改革,為中國建立市場經濟提供了可能性,進入本世紀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則使得社會各個利益階層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公開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試圖摒棄以往的改革思路,通過發展經濟,大幅度提高生產力水平,緩和社會矛盾,解決改革中所面臨的問題。換句話說,中共試圖以改革來解決改革中的問題。這當然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是不得已的路徑選擇。然而,這樣的路徑選擇同樣面臨著既得利益集團的相互掣肘,不可能一帆風順。
 
自我改革大不易
 
  中共提出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改革直接面向自己,面向龐大的執政團隊,以及他們背後更為龐大的利益集團。不過,在簡政放權的過程中,權力者一定會通過各種方式,把名義上失去的利益重新收回來。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公務員考試大軍,不僅昭示著體制既得利益的現實利益有多麼誘人,同時也預示著這場改革很可能會無疾而終。1990年代國務院提出的機構改革方案,雖然減少了國務院的職能部門,卻沒能減少國務院的工作人員,雖然減少了國務院職能部門的辦公經費,卻沒能減少國務院整體的財政開支。當改革的方針政策出自國務院行政機關,而不是全國人大的時候,行政體制改革一定會變成形式主義。當前中國改革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出現了嚴重的路徑依賴,行政主導的改革根本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只有把行政主導的改革,逐步轉化為公民主導的改革,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各項改革方針政策,改革才能步入正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