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回歸常識

http://www.CRNTT.com   2013-11-23 09:44:37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看不見的手”用以形容充分運作時的價格機制,在價格機制充分運作下,自由市場裡的供給和需求將會自然而然達到均衡,價格與數量都是最適當的水平,仿佛市場運作在冥冥之中受到神的指引一般。這就是無數個你我他組成的市場因素的奇妙之處。

  《決定》指明,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這又意味著什麼?有分析認為,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將有望推進,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也可能加快。

  市場化的核心是法治和財產權的保障,經濟市場化的附加效應是帶動法律法治的產生,因為市場經濟講求自由與平等,唯有法律能為保障自由創造條件。政府“有形之手”不再對生產要素的流動進行配額和分配之後,市場的“無形之手”與“法治之手”必須相結合,才能確保紛繁的市場能夠有序順暢地運行,並對破壞遊戲規則的人進行懲處。外界可以樂觀地預見,市場化改革若能徹底進行,必能帶動法治中國的建設。

  在政治方面,台灣時政評論人士南方朔曾指出,以常識治國就是重視人類需求公平正義的天性,並為這種天性設計出一套可長可久的制度。同樣地,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得到民眾的支持和理解,而這個支持和理解必須來自於政府有意識地落實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包括推進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和司法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改革。

  常識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純粹的經濟問題,經濟問題的背後必然涉及政治問題,而政治應當要為經濟服務並做出適當的調整。若市場化經濟改革徹底進行,市場經濟體系所蘊含的交易、自由、公平、競爭、法律法規等理念最終也必將通過社會群體的日常互動與經濟生活引入政治體系中。

  由此看來,中國官方定調,“經濟改革是推進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頭戲”,這句話看來不是空話。只不過,在凡事強調維穩的中國特色治理思維下,經濟改革最終帶動政治改革的“滲漏效應”必要歷經相當漫長的過程才能顯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