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貿易第一“大國”之憂

http://www.CRNTT.com   2014-01-17 09:13:11  


 
  東亞“三角貿易”對中國意義重大

  文章稱,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以及貿易分配狀況,我們對亞洲價值鏈,特別是東亞價值鏈進一步深入分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東亞區域內貿易的增長速度幾乎是世界貿易的兩倍, 而且遠遠超過了北美自由貿易區( NAFTA) 和歐盟( EU) 區域內貿易的增長速度。亞洲價值鏈(尤其是東亞價值鏈)是全球貿易循環中最為關鍵的鏈條之一。亞洲各經濟體並沒有專攻生產某些種類的成品,而是越來越多的專注於產品生產的某個環節,並與其他亞洲經濟體形成垂直專業化分工。

  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亞洲對歐美出口所占比重明顯下降,區內貿易比重大幅上升,東亞區內貿易額中60~65%為中間產品貿易——在東亞國際產業鏈中,日本、韓國等將中國作為生產鏈的終端,中國則需要從東亞較發達經濟體進口半成品和高技術零部件,同時從東盟進口能源礦產等大宗品,然後將制成品銷往歐美發達國家。中國在東亞區域內貿易爆發式增長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使區域內貿易流向發生了顯著變化。東亞與中國之間貿易的重要性顯著上升, 中國已經成為東亞區域內貿易增長的中心, 大大地改變區域內貿易流向,表現為以下突出特征:

  一是貿易流先從原來以日本為中心逐步向中國轉移。數據顯示,1995-2005年間,中國成為區域內其他地區出口增長的主要目的國,幾乎所有國家對日本的出口比重都下降了。這些都表明亞洲貿易流向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和中國崛起的影響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貿易流向從原來的以日本為中心逐漸向中國轉移。

  二是中國取代日韓成為歐美的主要進口來源地。東亞“三角貿易模式” 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取代日韓成為歐美的主要進口來源地。研究數據顯示,歐美從中國進口占其總進口的份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而從日韓進口占其總進口的份額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從2002年開始,歐美從中國進口的份額超過日本;從2005年開始,中國已經取代了日韓成為歐美的主要進口來源地。

  三是中國出口中由別國(地區)提供的中間品價值主要來源於亞洲國家和地區,而且比較集中,這些經濟體所提供的中間品構成了中國在國際生產分工中的亞洲供應鏈。入世以來,中國出口額中亞洲國家(地區)所提供的中間品價值比重大幅提升,其中日本占比最高,其次為中國台灣、韓國、中國香港等,亞洲四小龍的總占比達到亞洲國家(地區)占比的一半。而來源於美歐等發達地區提供的中間品價值卻較小,這意味著中國加工貿易“來料”的基地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那就是東亞國家(地區),具體來看主要是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加強與東亞貿易聯繫,提上在亞洲價值鏈的主導地位意義更加重大。

  如何提升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水平

  文章指出,未來十年全球產業競爭將是價值鏈上的競爭,價值鏈競爭決定中國製造業乃至產業競爭力和未來經濟的前途與命運。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浪潮,以及國內傳統比較優勢流失等多種挑戰,中國必須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向全球價值鏈上游攀升,推動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全面升級。

  1.積極延長國內價值鏈,提升加工貿易參與國際分工水平

  由於中國加工貿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形成了研發和營銷“兩頭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過短,對配套產業的帶動作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的方式結構,加快搭建和延長國內價值鏈。

  首先,盡快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地化率,加快提升零部件、原材料在加工貿易中從上游生產企業向下游企業的傳遞速度和水平,提高加工貿易與國內原有產業的結合度。

  其次,參與加工貿易的企業應加強自身優勢的培育,使跨國公司將更多的設計、生產、流通和服務環節放在中國,優化母子公司之間的分工關係,促使加工貿易由單純生產向綜合服務和全球運營方向轉型。

  最後,按照“十二五規劃”延長產業鏈,提高增值含量的要求,在促進內外資加工貿易協調發展的同時,加強加工貿易產業分類評估,明確細化禁止、限制類產業目錄,建立准入退出機制,通過財稅、金融、品牌認證等手段加大引導力度,積極培育核心競爭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