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復旦“門薩女神”自述成長史

http://www.CRNTT.com   2014-01-20 14:34:14  


 
潛心科研的女學者

  進入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學習材料化學專業的張安琪,導師是化學系無機組的副教授陳萌博士。這樣的跨系模式在復旦也很正常。2005年,復旦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成立了復旦學院,每年復旦大學的本科新生(包括留學生)按專業錄取後首先進入復旦學院學習一年,然後再進入專業院系學習。而從2008年開始的“啟航”項目,就是校方鼓勵大一新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這讓張安琪有了在本科期間就有了成為“學者”的可能。

  張安琪告訴《新民周刊》:“我與化學的淵源由來已久。從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參加化學競賽,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進入大學後,我對科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大一起就加入化學系陳萌老師課題組開展研究工作。由於我在學業上只需付出比較少的精力,所以一進課題組,我就對導師提出獨立寫論文的想法。考慮到我的英語基礎較好,他建議我寫一篇綜述,總結納米顆粒合成中用到的具有還原性和穩定性的聚合物。”

  陳教授在接受周刊專訪時說,張安琪是2010年底主動提出加入自己的課題組的。“通常大一學生幫不上太多。但她英語好,而且做事很認真,我和她說過的事,她很快就會做好。”第一篇綜述,讓張安琪體會到了科研的不易。“綜述通常是由積累了多年研究經驗的前輩完成的,不僅要總結某專題的發展方向,還要做出可靠的趨向預測。那時的我從來沒有寫過學術論文,也沒有太多實驗經歷。我懷著初涉科研領域的一腔熱血,接下了這個任務。之後的一個月中,我認真閱讀了上千篇有關論文,完成了初稿。然而,導師告訴我,文章結構和用詞太過青澀。我又查閱了大量資料,對論文中的每一句話都進行了仔細推敲、反覆修改,可得到的評價還是太不專業。”

  徐雷老師說:“張安琪在大一的時候已經看完1000篇SCI期刊文獻,堪比大部分優秀本科生大學四年,甚至研究生的文獻閱讀量,可見她的用功。”正如籃球飛人科比知道每天凌晨4點的洛杉磯是什麼樣子,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學術之路注定是布滿荊棘的艱難旅途。張安琪加入陳教授課題組的頭兩年,她把大多數時間都投在科研上,卻沒有任何成果發表。“此時,許多同學正活躍在學生會和社團當中,他們的付出立竿見影,很快就晉升到了主席、部長。數次與國家獎學金等榮譽擦肩而過後,我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懷疑:我到底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的名字寫在SCI論文上?如果這些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會不會已經碩果累累了?更重要的是,難道我真的要終身從事科研工作,奮戰在做實驗、寫論文、改論文、投稿、被退稿的循環之中嗎?雖然有這些顧慮,但我並沒有放棄的念頭。”她骨子裡是一個不甘平淡、享受挑戰的人。既然決定要走的路,那麼跪著也要走完。

  逐字逐句修改了十幾遍論文之後,張安琪初步掌握了納米科學合成領域的基礎知識,為後來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年後,這篇綜述發表在了聚合物頂級SCI期刊上。此後,她寫的論文幾乎都可以一次通過導師的審查。她也感慨道:“世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看到自己的努力終於獲得回報。除了自身的興趣之外,科研工作對我的巨大吸引力,皆源於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