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1-25 09:31:10  


 
  政策建議

  文章提出,(一)大力推動供給側改革,便利中國經濟轉型

  除自然壟斷外,中國當前供給側的問題,從根本上看,是財政欠賬和權利保護問題。表現為:一是社會服務提供不足,如權利的合理界定和保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市場秩序的維持等;二是要素市場化程度不足,如要素市場的准入和退出、價格的市場化定價等;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欠缺,特別是信息、法制等;四是政府管理能力不足。

  為此,一是正確看待中國的財政空間,盡快建立和完善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國際上,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普遍出現國債負擔率跳升的現象。如果中國能充分利用潛在的國債空間,以及中國特有的國有資產、外匯儲備,建立適合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則能有效緩解中國的財政約束,有助於推動中國包括戶籍、土地、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地改革,甚至對高度依賴於社會安全網的金融領域改革也有裨益。二是更加清晰界定公民權利,激發企業家精神,允許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定價,釋放市場空間。特別是推動土地確權和流轉,進而推動《物權法》等法律制度的完善。保護消費者權益,推動形成消費社會。三是重塑政府和市場關係。推動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更加透明,強化預算約束。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直接管制,增加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理順社會管理體制。包括政府對市場准入的行政審批,對價格特別是要素價格的行政管制,直接幹預企業的經營行為,管理企業的個別風險等。政府更加積極彌補市場不足,對技術創新、中小企業的稅收支持,如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中小企業的擔保體系和稅收優惠等。四是借機推動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特別是壟斷行業改革。在鐵路、電網、電信、石油、銀行領域,通過適當分離(電網、路網分離)、分拆,引入競爭因素。真正實現從國有資產管理到國有資本管理的轉變,政企、黨政分開。適當降低國有資本比例,將資金更多投向民生領域。

  (二)建立必要的社會、經濟緩衝

  中國的存量已足夠大,新的增長點還不足以替代。在建立新機制、推動市場化的過程中,會加劇原有矛盾和資源錯配的暴露,引發風險的釋放和經濟的波動。原有存量問題的最終解決,在紙幣社會,還得借助貨幣發行和政府發債,保護易受通脹等收入再分配影響的弱勢群體。這是提高全社會風險承受能力的關鍵。

  為此,除了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適當維持原有結構中仍具有增長空間的增長點,如城鎮化、全球化等,中國還需要借助中國特有的資源,在經濟和社會上為調整以激發內在增長動力爭取必要的空間和時間。一是通過增加國有資產利潤上繳比例,減持國有資本等方式,構建有效的社會保障、救助等安全網,是短時間內不引發較高通脹、提高社會結構承受經濟下滑能力的方法之一。二是可通過外匯儲備的運用,結合人民幣國際化,鼓勵企業走出去,支持國際新興市場國家加速工業化進程,客觀上增加對中國的需求,主動構建適合中國需要的全球經濟發展格局,平緩中國去產能和去杠杆的速度。三是挖掘中國未被充分使用的財富來源。財富本質上是能給人的生活帶來便利的能力總和。當前階段,充分利用中國現有的土地(推動農村土地的確權、流轉,推動租值上升),國有企業效率提升(抑制壟斷,提高國企效率,引入混合所有制乃至從競爭領域及時退出),借助網絡大數據等帶來交易便利,打破內貿市場的地方和市場分割等。

  (三)實現存量調整和增量改革的良性互動

  當前中國的地方融資平台(土地收入)、房地產和過剩產能、影子銀行的過度膨脹已相互聯繫,成為一個自我維持的系統。房地產、金融領域的調整,都比較容易引發三個領域的共振,產生全局性的被動緊縮效應。地方融資平台(包括隱性的)風險和過剩產能的漸進調整,是化解當前金融風險的核心和源頭,是唯一可能實現軟著陸的切入點。

  化解地方融資平台風險的關鍵,是要建立明確和合理的中央和地方、銀行和政府關係。當前,新的地方融資約束尚未有效建立,制約了中央政府對原有地方融資平台損失的化解意願,而原有的融資平台風險尚未有效化解且與新的融資平台風險相互交織,又影響了建立新的約束機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