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人民幣國際化的真正目的

http://www.CRNTT.com   2014-06-01 08:30:07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引發了對一個古老命題的思考,即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劣幣驅除良幣的“格雷欣定律”是否依然存在?在這個問題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裂變過程似乎可以做兩種截然相反的解釋:如果從黃金被窖藏而美元被拋售(兌付黃金)這個角度出發,似乎國際貨幣市場重演了16世紀黃金被劣幣擠出市場的一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元大幅貶值並且最終與黃金脫鈎,固定匯率體系被破壞,則更像是“劣幣”被逐出了市場。

  統一這兩種視角的關鍵在於格雷欣定律存在的前提。人們無法拒絕按照官方價值接受劣幣,這或者是由於他們無法識別劣幣,或者是由於政府的強制性規定。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似乎不存在某個政府的強制行為,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條約則扮演了這一角色,使得在美元開始出現貶值的初期,簽訂條約的成員國不得不按照約定的面值接受美元,因此,這時對黃金的擠出(窖藏)就很好理解了。一旦這種行為愈演愈烈以致於國際協定失去了約束力,美元的真實價值也就顯露無遺,只是依靠美國政府的信用才沒有被逐出市場。

  但之後的事實依然耐人尋味。1971年8月,美國單方面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鈎,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由此,結束了多種國際核心貨幣的體系和固定匯率制度,拉開了單一國際核心貨幣的序幕。

  這里我們再次回到了(逆轉的)格雷欣定律:考慮到美元在牙買加體系中並不良好的表現,如幣值大幅下跌和美聯儲自利的貨幣政策,為什麼它依然存續下來而沒有被其他貨幣所替代?如果將不斷貶值的美元視為“劣幣”,而價值堅挺的其他貨幣,如德國馬克和日元,為什麼沒有取代它的地位?

  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格雷欣定律提出的歷史背景。在格雷欣生活的16世紀,貴金屬貨幣有著自然使用價值。因此,儘管當時也存在著由於貴金屬供給所導致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貴金屬貨幣仍然能在相當大的供給範圍內保持與其使用價值相當的價值。但這一點對於現代信用貨幣則是難以實現的。如果偏離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信用貨幣的供給擴張極容易導致其迅速貶值。就國際貨幣體系而言,儘管大部分人持有國際貨幣的直接目的並不是用於購買其發行國的貨物,但貨幣價值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種潛在的交易可能性。因此,一國的經濟規模就決定了其在特定匯率水平上貨幣供給的有效數量。這一特征也給國際貨幣的競爭加上了很強的約束,使得經濟大國在其中占據天然優勢。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的時期為例,儘管在當時條件下,還有英鎊、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日元等國際貨幣可供選擇,但這些國家中的任一國家的經濟體量都難以支撐快速擴大的國際經濟貿易規模、資本流動規模和金融交易規模,因此,其貨幣只能在相當有限的範圍內履行國際貨幣的職能,而將最主要的空間留給了美元。因此,美元的一幣獨霸格局延續至今。

  由於信用貨幣只有投入到交易中才能發揮它作為貨幣的功能,它的貯藏並不增加價值,同時,在物價變動中可能損失價值;另一方面,信用貨幣本身並無自然使用價值,有著近乎無限供給的可能性,因此,從信用貨幣的特點出發,在良幣近乎無限的供給中,趨勢性發生的將不是“劣幣驅逐良幣”,而是良幣驅逐劣幣。畢竟消費者樂於持有幣值穩定(更不用說幣值上升)的信用貨幣。在信用貨幣條件下,良幣驅逐劣幣的方式至少有兩種:一是在良幣近乎無限的供給中,劣幣逐步退出商品交易和金融交易領域;二是在良幣持續擴大其在貨幣流通領域份額的過程中,倒逼劣幣逐步改變其貶值趨勢,穩定幣值,上升為良幣。從這一機理出發,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如果人民幣的幣值是穩定,那麼,隨著人民幣向國際市場供給數量的增加,在貨幣幣值穩定的競爭中,將迫使美元走軟的趨勢得到遏制乃至改變。這對於推動國際貿易、資本流動和金融交易等的秩序穩定都是積極有利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既然人民幣要維護幣值穩定,中國就不可能通過貨幣稅獲得利益;如果人民幣處於持續升值走勢,那麼,中國還需要向交易的相關對手方輸送利益。

  從作為權益配置機制的國際貨幣角度出發,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要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繼續維護單一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以一種國際貨幣來替代美元的霸權地位,形成新的一幣獨霸格局,恐怕不應在目標取向之內。與此對應,包括超主權貨幣、紙黃金等單一國際核心貨幣的設想都是值得進一步商討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