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諾曼底登陸70周年:今天怎麼看?

http://www.CRNTT.com   2014-06-07 09:43:23  


 
烏克蘭危機投下的陰影

  在諾曼底登陸60周年紀念儀式上,俄羅斯國家元首首次被邀請出席。當時首次出席諾曼底登陸紀念的普京來到諾曼底小城拉羅芒什參加紀念儀式時,並非聚光燈下的主角。當時人們關注點都在另外一位同樣也是首次應邀前來的國家代表:德國總理施羅德。媒體甚至對當時因伊拉克戰爭而處於嚴重分歧和對立之中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和美國總統小布什傾注了更多的筆墨。說普京當時是叨陪末座並不為過。

  然而這一次情景則大不相同。因為發生了烏克蘭事件。普京扮演著“不是主角,勝似主角”的作用。

  儘管對烏克蘭局勢各有各的解釋和分析,但俄羅斯事實上控制克里米亞而西方特別是歐洲對此無能為力則已經成為今年以來國際關係格局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對於紀念盟軍登陸諾曼底70周年而言,更是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無論冠之以“新冷戰”、“准冷戰”或其他記者們熱衷於所取的新名詞,事實是俄羅斯明確地劃出了一道紅線,而美歐實際上默認了這道紅線。克里米亞事件已經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如果說美歐打出的第一張牌是策動烏克蘭新一輪顔色革命、成功地將亞努科維奇趕下台的話,那麼俄羅斯的反擊讓一廂情願的西方自食其果:幾乎是遵循著同樣的邏輯和同樣的方式,克里米亞通過“科索沃式”的公投而並入了俄羅斯。對此,西方打出了第三張牌:經濟與金融制裁牌。而莫斯科回應的則是一張“地緣能源牌”。由於中國、印度等需要俄羅斯的能源,因而對西方對俄經濟與金融制裁並不感興趣。而在沒有中、印等國的參與下的經濟與金融制裁形同虛設。甚至同樣離不開俄羅斯能源的歐洲此時也在暗中悄悄地拉開與美國的距離。奧朗德領導的法國顯然私底下已經否決了美國意欲孤立俄羅斯的打算。法國不僅拒絕取消與俄羅斯簽訂的出售兩艘“西北風級”兩栖攻擊艦合同,而且堅持邀請普京前來諾曼底紀念登陸70周年。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更是直截了當地拒絕將俄羅斯排除在G8峰會之外。

  因此,烏克蘭事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俄羅斯重返全球性大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而法國奧朗德總統堅持邀請普京參加諾曼底登陸70周年紀念,則是拒絕重啟冷戰的一個信號。這顯然與美國拉開了距離。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在西點軍校發表演講時,將恐怖主義、俄羅斯“入侵前蘇聯共和國”和中國“引起鄰國不安”的“經濟崛起和軍力擴張”,列為美國面臨的“世界新危險”。無獨有偶,5月底美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在“大西洋委員會”發表講話時提出,美國面臨2-2-2-1的敵人構成,其中第一個2是重量級的俄羅斯與中國、第二個2是中等量級的伊朗與朝鮮、第三個2是“基地”和國際海盜這兩個非國家體系、而最後一個1則是指“網絡戰”。顯然,美國有意無意地在朝著一場新的沒有名字或不叫冷戰的“冷戰”方向在挪動。然而問題是,美國的軍事實力是否能夠繼續支撐美國在全球推行肆無忌憚的軍事行動,已經是擺在橢圓形辦公室主人面前的一個碩大問號。但鄧普西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目前在軍事上已經不再占據絕對優勢。美國需要至少10年時間來重整軍備,以保持美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全面軍事優勢。因此,與俄羅斯打一場“新冷戰”,至少從目前來看,美國已力不從心。鄧普西甚至對經濟制裁俄羅斯也絲毫不抱任何幻想。也就是說,事實上,不管美歐在口頭上叫得如何之凶,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已成國際關係格局中的一個事實。這一事實在紀念諾曼底登陸70周年之際,顯得特別炫目。“後冷戰”新的世界格局首次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美國已經不能說了算。這究竟是奧巴馬總統的“軟弱”還是美國總體衰落的開端,目前下定論顯然為時尚早。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今年的諾曼底登陸紀念,從奧朗德到奧巴馬,從默克爾到普京,參加者可謂“各有心事在心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