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重溫楊小凱當年對轉型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4-08-02 10:28:09  


楊小凱(1948年-2004年),原名楊曦光,澳大利亞華裔經濟學家,文革初期,19歲的楊小凱(楊曦光)以一篇名為《中國向何處去》的大字報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判刑十年,直至1978年出獄。
  中評社北京8月2日訊/此間學習時報日前登載陳浩武的文章《重溫楊小凱當年對轉型的思考》指出,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在80年代和90年代時曾提出過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關於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劣勢”,他實際上是在提醒,後進國家在整個現代化轉型的模式當中,不僅僅是發展生產的問題,同時也需要有相應的制度變遷。詳論如下:

  我們作為老三屆的知青,對1968年寫《中國向何處去》的楊小凱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篇文章在當時可以說是橫空出世,使那時許多沉醉於“文革”迷狂狀態的青年人猛然警醒,從而進入思考的狀態,進入讀書的狀態。楊小凱對這一代人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只是這種作用是潛在的,看不見的。

  楊小凱的這篇文章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但同時也給他帶來巨大的災難。在那個年代,思考是不被接受的。他被康生、江青本人親定為“現行反革命”,被判處10年徒刑。

  但是,也正是這段牢獄之災,實際上成為他人生重要的起步階段。原因就是楊小凱在牢獄時碰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劉鳳翔。劉鳳翔是楊小凱思想的啟蒙者。劉鳳翔語重心長地告誡他說:“你們這代人,不要再沉浸在法國革命、歐洲革命和蘇俄革命的光圈裡,你們應該從這樣一個歷史循環鏈條中走出來。你們要學英國的歷史,要學習英美憲政的歷史,同時要懂經濟史,要學高等數學,要成為經濟學家。”

  可以想象,這些話給楊小凱帶來巨大的震撼。劉鳳翔的思想對楊小凱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楊小凱後來學習經濟學,在普林斯頓和莫納什大學做經濟學研究,包括他利用數學模型為經濟學建立思想體系,實際上都是建立在劉鳳翔啟蒙思想基礎上的。

  楊小凱在80年代和90年代時曾提出過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關於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劣勢”。在當時中國一片“後發優勢”的叫好聲中,能夠保持冷靜,分析後發劣勢的經濟學家極為少有。楊小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