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正視創新投入中的人力資本嚴重短缺

http://www.CRNTT.com   2014-09-03 09:27:44  


  中評社北京9月3日訊/全球競爭的態勢已經表明,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力資源能否向科技部門實現更有效的配置。這就需要我們對現有的創新策略、做法和評價體系進行深入的思考。

  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投入的錯配

  文匯報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殷醒民文章稱,過去十來,中國科技創新的研發投入增長率是全球最高的。2000年-2013年期間,研發資金從896億元增加到1.18萬億元,占GDP的比率從1%上升到2%以上。比較世界各國,只有11個國家的研發資金占GDP的比率超過2%,中國這一比率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也比許多發達國家高一些,如荷蘭和挪威分別是1.63%和1.62%。2012年,上海的這一比率更是高達3.37%,全球高於這一比率的國家只有四個:以色列(4.86%)、瑞典(3.75%)、芬蘭(3.46%)和日本(3.44%)。這樣的高投入,理應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創新成效,然而現實卻很“骨感”。

  經驗研究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是物質資本的投入,三分之二的動力是來自於人力資本的更高勞動生產率。測定人力資本對創新貢獻的指標是研發人員占百萬人口的比率,更高的比率和更快的增長率可以反映一個不斷上升的人力資本密度。下面的三組數據有相當大的說服力:一是研發資金占GDP比率高於中國的11個國家的研發人員占百萬人口的比率均在3500人以上,例如美國和德國分別是4663人和3532人,韓國為4600人;芬蘭是一個500萬人口的小國,它的研發人員占百萬人口的比率是7700人,居全球之首。二是研發資金占GDP比率低於中國的工業發達國家的這一比率基本上也在3500人上下,例如荷蘭和挪威分別是3089人和5468人。三是中國的這一比率僅為1071人,上海也只有1539人,使得科技人力資本投入遠低於物質資本的投入數,正好指明了我國創新投入中人力資本的嚴重短缺。

  研發人員與研發資本投入不匹配

  文章認為,科技資本投入的增加,並不必然產生人們所期望的相匹配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原因在於僅有物質資本積累無法將一個靜態經濟轉化為永恒增長的經濟;而科技人力資本被引入到生產和創新過程,人均產出則將會無限增長。人力資本增加與快速的物質資本積累,兩者缺一不可。

  今天,技術創新所需要的科技資源出現了嚴重的不匹配。試想一下,要使中國研發人員達到與研發資本投入相適應的比率,即研發資金占GDP的2.5%和研發人員占百萬人口的比率為4500人,那就需要增加500萬以上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是當前150萬人的數倍。但是供給方面的情況是:2012年,全國科學和工程技術學位的碩士畢業生大約25萬人,科學和工程學位的博士為1萬人,兩者相加為26萬人。作一個樂觀的估計,其中的四分之一能夠進入到研發部門,每年新增的研發人員是6.5萬人,而實際上在2008年-2013年的六年間,平均而言,每年新增的研發人員是2萬人左右。以每年6.5萬人的最樂觀的估計,需要80年才能增加500萬研發人員;以每年2萬人的增長數估計則需要250年時間。要在2020年達到工業發達國家的用於科技創新的人力資本投入比率,每年需要增加100萬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而從年增2萬到100萬的人才跨越是現有人力資本供給和配置體系無法解決的。此外,還有一個更使人震驚的科技人力資本在製造業的低投入境況:我國計算機與電子行業和制藥業是製造業中研發人員占勞動力最高比率的兩大技術產業,分別是4.66%和2.67%;而美國的相應比率則是11.37%和13.23%。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