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轉向內生平衡增長的新軌道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08:28:09  


 
  經濟結構的再平衡還涉及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等等關係的再平衡。從過去一兩年的數據來看,這幾組關係正在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改善。消費和投資之間的再平衡實際上存在很大爭論,這在許多國家都是如此,所以毫不奇怪。我認為,再平衡並不是刻意壓制投資,而是要改變那種過度扭曲的狀態。也許,經濟學理論上所論述的消費與儲蓄之間的黃金律,以及符合黃金律的平衡增長路徑,在實際當中並不存在,但中國資本報酬下降意味著過度投資和過於超前的投資是嚴重的,而對於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而言,當前這樣的消費率,即使根據估算進行大幅度上調,仍然有著較大的再平衡空間。當然,消費具有內生性,與收入分配高度相關,這歸根結底還是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吊詭的是,提高生產率可能與輕視投資是相互矛盾的,當前對投資的輕視有可能導致未來生產率上升勢頭的進一步喪失。這也進一步說明,再平衡不僅僅是簡單地壓縮資本形成,而是要對GDP中份額中趨於縮減的資本進行更加有效的分配,配置到那些在新的情形下最有益於生產率提升的方面去,譬如從基礎設施等土木建築為主的投資,更多地流向工藝改進、流程改造、技術研發、產業鏈重組、新興業務勃興當中去。

  同樣,外需與內需之間的再平衡,也不是簡單地放棄外需,而是不得不放棄對外需的過度依賴。目前,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正在減弱,這是好事,但是也要觀察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全球競爭力是否下滑。製造業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經濟增速的滑落。我們不能說中國會出現同樣的去製造業化的情況,但是當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無可奈何地逐步喪失的時候,在一個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要避免去製造業化的命運,就需要實現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優勢的及時轉換,這樣才能避免再平衡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陷阱。

  以上所有的分析實際上歸結為一句話:在經濟結構再平衡的同時,必須要進行增長動力的再構建。經濟結構的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規律,而增長動力的再構建,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無法偷懶的工作。探討國民經濟在一個較長時間進程中的增長動力,當然應該採取供給側視角。過去三十多年的增長,到底精確到多大程度可以分解成要素投入和生產率提升的各自貢獻,在經濟學界有很多爭議,不過爭議較少的是,過去的生產率提升主要是來自於技術和管理等方面與前沿經濟體的差距,差距導致的直接引進、效仿、學習和改良等等,使我們可以便利地進行生產率的追趕。的確,這種差距仍然存在且還比較明顯,但是,當緘默知識在追趕中變得更加重要、當技術的環境敏感性在追趕中成為更大障礙的時候,我們的經濟增長動力,需要從以前過於依賴不斷加碼的要素投入、過於依賴物質資本的積累利用、過於依賴外延工業化而容易實現的生產率追趕,轉向更多地依賴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積累利用所貢獻的生產率,從而內生地克服要素投入的約束和物質資本邊際報酬遞減的障礙,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得以維持在一個符合邏輯的水平。這種內生增長動力的構建,一方面由再平衡的壓力而逼迫,另一方面也會助益於再平衡。概括而言,中國未來的增長之路,應該是一個內生平衡增長的新軌道。

  促進內生平衡增長的政策取向

  文章提出,轉向內生平衡增長的新軌道,這在中國會自動發生嗎?從過去兩三年的一些積極變化來看,能看出朝著這個方向的跡象,但這些初步的變化遠遠不夠,我們不能指望一切會自動發生。恰恰相反,這需要產業界和政府作出艱苦的努力,特別是政府需要對一些重大的政策取向進行根本性的調整。政府的短期宏觀政策目標應該有所改變,從經濟增速提振改變為經濟運行穩定,以防止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以及由此引發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政府須著力推進長期的結構性改革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朝著所期望的新軌道前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