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再次面臨下行風險 預計將定向放鬆信貸

http://www.CRNTT.com   2014-09-24 08:52:08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訊/最新公布的8月份宏觀經濟數據意外地集體不及預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甚至發電量等數據增速都創新低。如此趨於悲觀的數據無疑預示著中國經濟再次面臨下行的風險,要不要進一步推出寬鬆政策?中國GDP年度增長目標能不能達標?先“穩增長”還是先“促改革”?每當中國經濟出現“波動”時,市場、學者和媒體的紛爭就會再次掀起。

  財經網刊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文章稱,在某些人的眼里,“穩增長”和“促改革”,好像只能選擇其一。典型的例子有兩個:一個是在今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英國智庫發表演講時稱“中國政府對經濟的運行實行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保證它的下限不越過7.5”。部分人據此認為7.5%的“絕對下限”取代了“區間”,說明高層已把“穩增長”放到了第一位,未來刺激政策或將顯著加碼。

  另一個例子是在剛剛閉幕的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因為李克強總理的致辭釋放出了強烈的改革決心和對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的信心;所以有人據此認為中央高層已下定決心拋棄“刺激思維”,回歸改革正途。

  文章認為,其實, “改革論”與“穩增長論”一樣,都是對中國經濟政策的片面解讀。總理的兩次講話只是闡述的側重點不同而已,並沒有要比較“促改革”重要還是“穩增長”重要的意思。以達沃斯論壇上的演講為例,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為“推動創新、創造價值”,李克強總理的演講題目又是“緊緊依靠改革創新,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就跟寫作文不能跑題一樣,既然主題都是“創新”,總理的發言聚焦於“改革”和“創新”就成為理所當然,而要據此就認為高層已經把改革放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位,甚至於可以不惜犧牲經濟增速為代價,那就是純屬誤解了。

  在現階段,中國經濟政策具有兩面性:一面是“促改革”,一面是“穩增長”。具體說到哪面分量重,哪面分量輕,這絕無定論。一定是要看具體情形的,經濟下滑時,可能會傾向“穩增長”多一點,經濟企穩時,可能會傾向“促改革”多一點。有人將之形象地比喻為“中國經濟在刀鋒上跳舞”,既要掌握平衡,還要注意腳下。這個比喻很形象,也很恰當。

  文章表示,要很好地理解當下,有必要深刻理解時下傳播力很強的一個詞———“新常態”。“新常態”被用於表述宏觀經濟從繁榮到衰退,再到正常的恢復過程,說的就是經濟轉型和再平衡過程。對於“新常態”,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承認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下台階,這是前提。這也是“新常態”與“老常態”最重要的區別,“老常態”不承認中國經濟減速是結構性問題,所以老想用“刺激投資”的方法把總需求推上去。第二,著眼於以改革促進經濟結構的轉變,這是手段。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就是“新常態”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第三,要“慢撒氣”而不能“硬著陸”,這是底線。至於說底線是7.5%,是7%,還是7%以下,主要還是要看就業和政府的財政收入形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