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白沙瓦慘案:誰之殤 | |
http://www.CRNTT.com 2014-12-19 11:05:02 |
安全之殤 巴基斯坦獨立後,其國家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於印度,長期積貧積弱的阿富汗為巴基斯坦提供了天然的戰略與安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後,經濟和戰略雙重要地孟加拉的獨立,使得巴基斯坦再也無力獨自對抗印度。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巴基斯坦所面臨的周邊安全環境史無前例地惡化。此時的巴基斯坦,面臨著蘇聯由北向南和印度由南向北的雙重夾擊,其戰略與安全空間蕩然無存了。 為了改善其惡劣的戰略與安全環境,巴基斯坦著手扶持一支具有“親巴”傾向的阿富汗勢力。起初,巴基斯坦與美國和海灣國家通力合作,援助阿富汗境內的反蘇“聖戰鬥士”。蘇軍撤出後,代表普什圖人利益的塔利班勢力迅速崛起。巴基斯坦隨即將其鎖定為扶持對象,並試圖將該組織把持的阿富汗打造為“親巴”戰略緩衝地。事實上,巴基斯坦也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兩個公開承認者之一(另一個是沙特)。 在巴基斯坦看來,阿富汗塔利班勢力是“天然的盟友”。 阿富汗塔利班早期的主要領導者和成員大多來自於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難民營和宗教學校。共同的普什圖族屬性和一致的宗教文化,則賦予了阿富汗塔利班對巴基斯坦普什圖人及其“恩主”巴基斯坦政府的高度認同。 巴軍方高層普遍認為,一旦印巴開戰,一個對巴心存“友誼之情”的阿富汗,可以成為巴基斯坦的“戰略後方”。自然,“杜蘭線”問題和並存的“普什圖斯坦”問題,也在巴基斯坦的權衡之列,而打造一個“親巴”的阿富汗政府,是順利解決這些問題的不二選擇。 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後,迫於美國的巨大壓力,巴基斯坦加入了美國發動的全球反恐陣營。但實際上,無論是族緣、血緣、通婚等事實的長期存在,還是宗教、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共同歸屬感,無論是政府高官、軍隊將領、一線士兵,還是社會精英、普通民眾、販夫走卒,他們對於打擊塔利班都是不情不願的,甚至暗地里更多地是同情和支持塔利班的。 在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發動反蘇“聖戰”二十多年來,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區,尤其是普什圖人聚居的白沙瓦等地區,逐漸“塔利班化”(Talibanization)。所謂的塔利班化,指的是在巴阿邊界巴基斯坦一側,當地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活方式趨於極端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化。2007年12月,以貝圖拉·馬哈蘇德為首的巴基斯坦塔利班分支自立門戶,其武裝力量據信達到3萬人以上。 巴基斯坦軍警多次發起對巴塔的軍事打擊,但巴塔恐怖分子的活動依然猖獗。巴塔雖然沒有能力顛覆巴政權,但巴軍也無法輕易擊敗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巴塔。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和阿富汗大選的“難產”,意味著阿富汗未來局勢的模糊化,意味著巴塔問題進一步久拖不決。 白沙瓦之殤,是宗教之殤,是民族之殤,是安全之殤。白沙瓦慘案,不是起點,也絕非終點。血,還會流。 作者:劉軍 (作者任職於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來源:2014年12月1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