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穩定增長預期是宏觀政策急務

http://www.CRNTT.com   2015-09-09 03:38:15  


中國經濟在原有增長紅利業已消失或陸續衰減的約束條件下,要成功度過當前較為困難的換擋期和滑坡期,進而步入新的更高階段的爬坡期,既離不開深層次改革釋放新的增長紅利,更要通過高水平的宏觀經濟策略工具的運用,以穩定當前的增長預期。
  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樓繼偉財長和周小川行長日前在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的講話,既是對處於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與金融形勢的精准判斷,亦向國際社會和市場發出了中國經濟正朝著企穩區間邁進的信號。

  兩位財經官員並不諱言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遇到的實際困難,包括經濟增長增速的放緩,金融市場的波動,尤其是前一階段中國股市的大幅調整有可能觸發系統性經濟風險的威脅,等等。樓繼偉更強調,今後5年將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在這期間,經濟增長再不可能上摸9%乃至10%的超高增速了,穩定在7%已是常態性目標。

  中國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表示,宏觀經濟決策尤須充分的信息和準確的數據為支撐,亦離不開對整體經濟形勢的前瞻性判斷。毋庸置疑,當下中國經濟正處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如果說,中國在7年前的那次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面前還可拿出不少政策工具對經濟進行熱啟動,那麼,對如今的中國宏觀經濟決策者來說,既不可以採取一攬子刺激方案,也很難指望外圍經濟的穩定,而是正視經濟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從結構性改革中尋找新的突破口。偏偏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還嚴重拖累了整體經濟的運行,甚至部分澆滅了廣大市場主體對財產性收入增長預期的美好願望。而A股自6月中旬以來的反覆震蕩,無疑折射出相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有關“改革牛”理論的膚淺,也是處於不確定狀態下的中國經濟在資本市場的不成熟表現。因此,在資本市場的動蕩有可能觸發全局性危機的微妙時刻,周小川行長有關中國股市調整已大致到位、金融市場可望更為穩定的表態,是決策層穩定市場預期的必要動作。

  改革成果切勿流失

  文章認為,穩定增長預期的另一重要前提是必須鞏固既有改革成果。某種程度上,如果中國不能保持相當規模的外匯儲備,不能保持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不能保持出口增長的穩定,不能保持有競爭力的實體經濟的穩步發展,則中國不僅很難維繫國內經濟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也談不上國際經濟行為空間的有序拓展。而保持匯率政策的自主性即是中國保持經濟政策“定力”的重要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人民銀行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央行,它是工業文明以來新興經濟體能夠與經典資本主義國家央行抗衡的超重量級金融機構。其龐大的資產規模、日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貨幣政策以及占據全球三分之一的外匯儲備規模,都足以令其不一般。而中國央行8月11日宣布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中間價將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自當日起人民幣匯率兩日跌幅創1994年匯改以來新高。中國央行此舉在國際金融市場掀起巨浪,連全球央行老大的美聯儲也極為關心中國同行的下一步。國際社會擔心,假如中國放任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全球主要貨幣的競爭性貶值將一發不可收。面對國際輿論的擔心,中國央行負責人否認了人民幣貶值10%以刺激出口的報道。

  其實,貨幣升貶並不意外,所謂負責任的貨幣政策本身就是既有金融秩序主導國強加給外圍國家的一種責任攤派,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主要經濟體抑或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其本國貨幣幣值波動早已成為飽含國家戰略利益的一種策略安排。某種意義上,中國長期保持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才是最符合國際金融資本利益的主動陪綁。如今,中國的廣義貨幣(M2)高得離譜,外匯儲備流失嚴重,本國貨幣實際購買力呈逐年下降態勢,人民幣資產存在巨大泡沫,而經濟健康發展所需的穩健且有活力資本市場與現實表現存在很大落差,所有這些,都是擺在中國金融操盤手面前的重要難題。而志在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成員進而跨入儲備貨幣俱樂部的人民幣,儘管需要通過適當改革以適應有關國際組織和參與主體的要求,但決不可削足適履,否則欲速則不達。作為中國經濟運行的最重要樞紐,央行及其掌舵者必須時刻保持冷峻、敏銳和客觀、擔當。央行當然不可輕易為財政政策背書,更要保持貨幣發行理性;而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直接或間接提升人民的福祉,本身就是央行的使命所在。中國央行當然不能看美聯儲的臉色行事,也不可被國內既得利益者所左右,它要做的,是高度專業化的管理和極為前瞻的預測,以及關鍵時刻的定盤星作用。

  靈活運用政策工具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在原有增長紅利業已消失或陸續衰減的約束條件下,要成功度過當前較為困難的換擋期和滑坡期,進而步入新的更高階段的爬坡期,既離不開深層次改革釋放新的增長紅利,更要通過高水平的宏觀經濟策略工具的運用,以穩定當前的增長預期。

  其實,當前中國根本不缺激活經濟有效增長的元素,正如中央多次強調的,中國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重要紅利是通過改革來釋放,而改革紅利的釋放絕不是簡單的簡政放權,而是市場活力的有效發掘。例如,改革進展緩慢的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必須加速推進,而備受期待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的出台亦離不開市場准入門檻的實質性降低。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競爭性市場體系的構建,任何單一改革措施的推出,哪怕設計得再完美,恐怕也很難真正發揮作用。進一步的對中小企業以及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持,亦不是幾個文件的出台所能實現的。最近實地調研發現,即便有相關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在獲取貸款過程中也遭到廣泛的歧視。而要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必須在政策體系上、執行層面上有剛性且具操作性的文件與配套機制出台,並有強有力的保障機制。只有調動數以千萬計草根企業的營商活力,才能有效穩定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